【Word文档】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2021-02-26  |   格式:DOC  |   分类: 综合文稿 > 其他
摘要:第一篇: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全文共:14178字)

第一篇: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

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其实自己也想这样一个驰骋在美国政坛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中国式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希拉里的经历就给了一个很的证明。她从小就对政治很感兴趣,从小就很有想法,这也为她日后参与美国政治奠下了基础。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希拉里的,不如说写比尔·克林顿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当上小石城的市长如何当上美国总统又是怎样离开白宫的。看这本书会给人一个错觉——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总统,只要你足够坚持足够优秀,奥巴马的上台是不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克林顿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最后能当上美国总统,打破了民主党连续当选的僵局。

我很喜欢希拉里的一句话——1972年我和克林顿相遇,30年后我们仍然无话不谈。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日后并肩作战冲入白宫并连任的最好的后盾。这是最感动我的部分。

比尔·克林顿当任期间,最注重的是医疗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顺畅,还影响后来的大选。但是他们在用力尝试,为了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美国。

希拉里是一个有野心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装,以致成为媒体的笑资。她说她从她妈妈那里遗传到善心,从她爸爸那里遗传到爽朗的笑。在我心里,希拉里是一个可爱可怕的女人。

她说白宫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换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却还是一样的。那些工作人员看着世事变化,一届届总统的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白宫的主人在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转换,时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宫还是一样的伫立,经历着风和雨,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

希拉里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在白宫里面形成了一个“希拉里地盘”,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丈夫的事业,也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她说,在白宫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没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赏,希拉里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推进美国的进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给中国一个启示,我们的国母是不是应该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个高贵的身份作为一种“中国印象”。不过中国的传统就认定女人不该干预政治,“牝鸡司晨”是一种不好的征兆。

希拉里和克林顿有一个女儿,叫切尔西,因为他们怀她的时候正在切尔西唱着歌曲《切尔西》。他们很注重保护女儿的权益和隐私。

希拉里会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因为她热爱美国的这个国家。她不会强调,她和克林顿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美国人民,为了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我想说的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础上,他们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他们想要服务,更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的梦想,从小到大喜欢做的事情向往要做的事情。美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之上的,这样的梦才更实际,才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强调,我们有一个大梦,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小梦。

因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乔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们一样都经历了60到90年代,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猫王和迪伦。但是从希拉里那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门事件。而在乔布斯那里看到是更多的是it业的发展,比如ibm的发展如何。希拉里会说和前几位第一夫人交谈的经过,乔布斯会说自己和比尔盖茨如何斗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都在说明一个真理——美国梦真的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里。我知道是我还太狭隘,看的书都逃不过美国的范畴,但是每一本书我都感受美国梦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们提美国梦的痕迹。可口可乐在全球建立可乐帝国,联邦快递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世界的距离,卡尔宏邦将一种中国的野草做成纽崔莱的宏大事业,舒尔茨的咖啡王国争霸全球市场,他们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国梦的一块基石。

我想我还是不会写读后感,我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只是会说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看得不够深的原因,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并不喜欢,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和她的应该会不同,我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做好自己,开心过每一天。

第二篇:《希拉里传》读后感

《希拉里传》读后感

走到图书馆,在视线中搜寻人物传记,一落眼,看到了《希拉里传》,一页页翻开,一个颇具气质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面前,一直以来,希拉里这个名字都不停闪现于我耳畔,作为美国政坛上最耀眼、最具争议的美国前“第一夫人”,作为一位女强人,她追逐着权利,成就着事业,却又在丈夫丑闻频出时一再隐忍。无限传奇的经历让我对这位第一夫人充满了好奇,是什么让她在美国政坛上叱咤风云?是什么让她具有这么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又是什么让她在风光无限的同时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正好通过这本书对这位传奇的人物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并生发出一些感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曾因报道“水门事件”而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调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他花费6年时间,全面、客观、公正地记录了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真实人生。

这本书从希拉里童年和学生时代写起,一点点地剖析希拉里的人生,希拉里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对各种各样的领导职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是学校社团中的积极分子。17岁时,她怀着满腔的热情离开了家乡,去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求学。她是一个拥有梦想的人而且懂得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1965年,她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是第一个在韦尔斯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1969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197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同年,希拉里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开始了律师生涯。

希拉里1975年10月与克林顿结婚后,进入美国着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工作,并曾两次当选全美百名杰出律师。随着克林顿1993年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20**年2月,尚未离开白宫的希拉里宣布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谋求公职的第一夫人。同年11月7日,她当选为国会参议员。20**年,她获得连任。在20**年美国总统民主党党内预选期间,希拉里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曾一度领先奥巴马,但最终以失利告终。20**年2月1日国务卿希拉里卸任。

希拉里或许是命中注定与克林顿有着不解之缘,他们被认为是美国政坛上少有的金牌搭档,互补而成就政治大业,克林顿幽默、热情、富有感染力,而希拉里冷静、理性、勤奋、严谨。有人说,如果没有克林顿,或许希拉里已然成为美国总统,我们已无法证实这种推测的正确性,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勇敢性感而又充满智慧。然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她则被描述成一个虚伪狡诈,精于世故和惯施伎俩的女人。尽管评论褒贬不一,但她的身上仍有着很多特质值得我们学习。

希拉里一直用她独有的智慧和前瞻的政治才能辅助着克灵顿,是的,她具有很强的思考力,在韦尔斯利学院的时候便是一个优等生,在刚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希拉里的妈妈曾经跟希拉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可以做任何事,渴求任何事。或许是从小严格的家教让她变得格外坚强而果决,她曾在自传里说:父母努力把我们训练成强悍的孩子以使我们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坚强、无畏,在这一点上,她的确做到了,相比较而言,或许现在的很多女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习惯于依赖,更习惯于追求安逸和舒适,在这个问题上,人与人的价值观不同,因而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独当一面、从容面对的人或许更具王者风范。

学生年代就已小有名气的她处事果断而坚决,拥有很强的正面能量,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用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她永远是勇于尝试的,在他们那个女孩子一般不会竞选学生会主席正职的高中时代,她毅然决然地去做了,尽管以惨败而告终,却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寻求新的挑战,包括担任学会生组织委员会的负责人。直至后来的参选参议员、竞选总统,依旧是百般尝试,百般挑战,用实际行动来扞卫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美国政坛上,她呼风唤雨,振臂一呼,竞选总统,而在选情尚未明朗之时,却又激流勇退,甘当绿叶,全力支持奥巴马,她永远作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却一直在做着内心想做的事,这种勇气是很多人都不能企及的。

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1975年,希拉里与克林顿结婚。在克林顿入主白宫那一日起,希拉里就疲于处理丈夫“拈花惹草”之后的残局, 1998年莱温斯基事件揭露后,希拉里与克林顿的婚姻状态一度成为全美的关注焦点。面对丈夫的背叛,她着书放言,“我恨不得拧断比尔的脖子。”可是作为一个妻子,为了维护丈夫的政治地位,也为了保证他们共同的政治前途,她又不得不选择妥协,不得不说,希拉里天生的智慧让她面对任何事都能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一次次出场作证证明克林顿的清白,确实,二者相权取其重,然而这的确需要足够的隐忍。在这个问题上,她的确是伟大的,一再包容丈夫的过失而让自己承担更多的痛苦。

希拉里的自信、智慧、宽容与坚定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这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风光无限的国务卿着实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或许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离她很遥远,或许她的身上负面消息从不间断,但是观其人生,依旧值得我们仰望。

祝颖

我一直相信伟人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但直到我看完林肯传,才真正意识到这种“苦难”是什么。它不是愤青口中“不过被公众和媒体夸大了的一般人的辛苦”,也不是我们小时候想象的那种一定不会发生在常人身上、如西天取经一样奇幻的惊涛骇浪;它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为人知的某一角。但我想它最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应该是伟人经历的很多苦难,都源于他们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是非善恶主动承担起的责任。

林肯为自己对身边人主动负担的责任,将自己陷入一生最长久的苦难——婚姻的牢笼;亦为自己对是非善恶主动担起的责任,将自己陷入一生最无奈、最深重的苦难——南方蓄奴州同胞的仇恨,最后直接将自己推向了死亡。这种“自讨苦吃”看似是愚蠢又无意义,但正是这种一般人不会主动承担的苦难,在静静彰显着人性最伟大的光辉,坚守着国家最基本的底线。

看完这本《你所不知道的林肯》,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词能代替卡耐基先生为之冠的名——“人性的光辉”。这五个字已经完全精准地概括了“亚伯拉罕·林肯”这个人。他并不像马克思那样适合光芒万丈的“伟大”,也不像俾斯麦那样适合掷地有力的“铁血宰相”,亦不像邓小平那样给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家”的感觉……而是一个近在身边带着温柔笑意,沧桑却像耶稣一样的老人。

大多政治上的伟人在我心中都是一种精明干练、视野宽广、有卓识的远见以及决断的魄力的形象,但林肯却打破了这个模子。

作者只是像描写一个身边人一样地,慢慢叙述了林肯这个人坎坷的一生。这种描写和叙述偶尔也会让人觉得像小说一样虚幻,因为你很难相信一个看起来趋近完美、让人只能联想到“圣人”一词的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也许对人性缺点过多的关注,对媒体、书籍笔下政治人物本能的怀疑,让我们那么轻易地就戏谑一句:“这修饰得也太过头了吧。”但我们忘了,一个被人民推举出来的国家统治者,一个我们真正倡导的人,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前面已经提过,林肯的很多苦难都源于他自己的担当与在淤泥中对是非善恶固执的坚持,但除此之外,他一路成长、学习的坎坷环境也同样是他经受的苦难。

年秋,亚伯拉罕7岁,其父卖掉农场换得四百加仑左右的威士忌,举家迁到印第安纳州的荒僻丛林。他们最近的邻居是位猎熊人,不砍树就没有一条进出的通道;冬天林肯一家挤在父亲匆忙搭建的一间“三面帐篷”里,没有地板、门、窗,除了三堵墙,就是圆柱和灌木建造的屋顶,第四面全然洞开,听任风雪、冰粒和寒风长驱直入。今天,印第安纳州的新一代农夫连牛或猪都不会安置在这么差劲的房子里过冬,而林肯一家却在这个帐篷里度过了整个寒冬。林肯的母亲因为照顾邻居的妻子染病去世,林肯的父亲最终也只是驾着雪橇把她的尸骨运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山峰的丛林里埋葬了——任何仪式都没有。在她死后的六十年里,连一块石碑都没有,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哪一座坟墓属于她。母亲死后,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季,林肯一家从不洗澡,连又脏又破的衣服也很少洗。树叶和兽皮铺的床变得肮脏不堪,阳光照射不到小屋里,火炉或猪油灯就是唯一的照明……林肯的家满是臭味,到处是跳蚤和害虫,没有叉子,用手抓取食物……

年,林肯唯一的爱人安妮也因病去世,安妮死后的几个星期,林肯寝食难安、远离人群,见到人也默不作声,目光成天凝视着远处,他的魂魄似乎也已追随安妮而去,只把一副躯壳留下,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意志。朋友们担心他会自杀,把他的小刀拿走,而且小心翼翼地防备着,阻止他去跳河。1837年,安妮去世两年以后,林肯对一位州议会的同事说:“人们都以为我已经恢复了,可以尽情地享受人生,事实上,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我还是很沮丧,甚至不敢随身携带小刀。”林肯遭受安妮之死的打击,几乎就是伊利诺伊州最忧郁的人。后来和林肯合作的赫尔顿律师说:“二十年来,林肯没有一天是快乐的……他走路的样子,忧郁像是就要从他身上流淌下来似的。”

深受苦难的林肯是如此地渺小,平凡如我们之中的任何人,艰辛、悲痛之情如我们之中的任何人。但历经生活的艰辛,林肯却始终留有生活中的幽默感,爱讲故事、开玩笑,邻居称他“能把猫逗乐”。艰苦的家庭条件没有阻断他的学习和阅读之路,驽钝又浮夸性格的父亲,也一样没有影响林肯优秀人格的养成。以上足以可见,任何外界环境对我们产生作用,都必以动摇我们自身为前提。

林肯的仁慈不单在一般世人身上少见,在世上所有的政治家中更是极为罕有。

一天,林肯去观察设在华盛顿的陆军电报室,他看见三只小猫在身边转悠,喵喵直叫,好像迷了路。林肯俯身抱起一只小猫,说:“你的母亲上哪里去了?”有人告诉林肯:“已经死了!”“啊!”林肯抚摸着小猫说:“许多母亲还可以为自己阵亡的孩子哀悼,而它却不能。”说着,林肯又把另外两只小猫也抱在身上,然后对鲍尔斯上校说:“上校,我希望你能保证这些失去母亲的小猫们有足够的牛奶,并得到精心的照顾。”据当时陪同视察的霍勒斯·波特将军回忆说,林肯总统还抚摸着小猫轻声地说:“小猫咪,感谢上帝,你们是猫,不会懂得真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有多么可怕!”波特将军觉得这种情景太少见了!在一个陆军指挥所里,在国家历史上一个重大军事转折点的前夕,竟看到曾经在《解放宣言》上签名的那双手,在轻轻地抚摸三只无家可归的小猫。

战争期间,每天都有哭泣的母亲、妻子、情人来为判死刑的囚犯申请特赦,林肯不管多疲乏、劳累都会随时听她们哭诉,接受她们的请求,一见到女人流泪哭泣他就心软——尤其是她们怀里抱着婴儿。他说:“在我死后,但愿人们提起我时会这样说‘我在每个可能生长鲜花的地方,拔掉荆棘,播种下种子’。”对此将军们痛骂不止,认为军队的纪律会因为林肯的仁慈而被破坏,让他千万不要干涉。但是对于旅长们的残酷作风,林肯非常看不惯,他厌恶专制的正规军。相反,对于那些取得胜利所必不可少的志愿军,他倒是非常热爱。假如有人因胆怯而被枪决,林肯会宽恕他,他说:“我想自己要是应征参战,也会扔下枪逃走的。”要是听说有的志愿军人因为思乡而当了逃兵,他会说:“哦,我看他的思乡之情是枪毙也无法改变的。”如果有的佛蒙特农家子弟因为站岗时疲惫不堪打瞌睡而被判死刑,林肯会说:“没准我也会这样干的。”他开出长达数页的特赦名单。有一次他给梅德将军发去电报说:“我不希望见到未满18岁的小伙子被枪毙。”

身为一名总统,林肯却从未想过“为获得总统这一职位/为自己的政治仕途参加竞选”。他只为坚持自己心中纯粹的正义,为自己热爱的国家,为他所同情与热爱的人民。

一开始他就深知,自己应付眼前局面的经验略为不足,他需要有经验的助手的帮助和引导。为此他任命西华担任国务卿,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西华认为——成千上万的人也都认为——他担任国务卿就是要主持国政,而林肯不过是个傀儡。大家称西华为“总理”,他很高兴,相信拯救美国的责任全在他身上,非他莫属。全华盛顿的人都认为是西华在执掌大权,这大大挫伤了林肯太太的自尊心,她催促自己谦卑的丈夫使点颜色,但林肯只是平静地说:“我只听从良心和上帝的主宰,早晚有一天人们会清楚的。”

一天晚上,有一位过去的故友临行时问林肯:“喂,林肯,我要你对我说实话。告诉我,你果真高兴当美国总统吗?”林肯回答说:“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身上涂上焦油,装上羽毛,坐在横木杆上,被别人抬着出城。沿途到处是欢呼的人群。人们热情地围住他,因为他象征着欢乐,是节日的兴奋点。听过没有?可是,等到大家准备离开,人群中有人问他,你是否喜欢这样。他的答复是什么,你知道吗?他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份仪式的尊严,他宁可自己走路。”

名利从未在这个人身上停留。即便是仕途的失败,最令他伤心的也是正义不为宣扬,自己的坚持不为人民所理解。林肯为了一个伟大的原则而奋斗,只要能伸张正义,他不在乎谁赢谁输。林肯说:“有人说我野心很大。实际上我很诚恳地希望没有这场野心之战。我不敢说自己一点都不看重荣誉;但如果能恢复《密苏里折中方案》,原则上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张,良心暂时容忍现存丑陋条规,那么,我宁愿永远不当选,而希望看到道格拉斯法官长久地任职。我们无足轻重,我们两人谁当选国会议员并不重要,但是我们争论的问题比自身的名利都重要得多。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死了之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