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从动物词汇看汉英文化的差异大全

2020-06-18  |   格式:DOC  |   分类: 写作技巧 > 其他
摘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外在体现。而词汇又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对词汇的含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从词汇的不同含义就可以看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动物从为人类服务到成为人们的宠物,由此说明动物在人类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全文共:5622字)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外在体现。而词汇又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对词汇的含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从词汇的不同含义就可以看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动物从为人类服务到成为人们的宠物,由此说明动物在人类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词汇,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一些情感与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已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某种象征意义,并体现在语言当中。本文通过一些动物词汇的对比,探讨引起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词;文化差异;差异原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通过该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该民族的全部文化,该语言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一切内容。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语言特征。文化制约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有很多以动物名词反映文化差异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社会现实,因此动物名词被烙上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动物名词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暗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英汉语中的动物词汇的比较

  1、dog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卑贱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诅骂和鞭打,凡是与“狗”有关的词语里大都有贬义。因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其形象自然不受人尊敬。如:战争时期,称出卖国家的人为“走狗”“狗汉奸”;称那些坏良心的人为“狼心狗肺”;称那些只顾和你吃吃喝喝,整天花天酒地,对你毫无帮助的朋友,为“狐朋狗友”;称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剥削农民的地主为“狗财主”;还有“狗东西”“狗急跳墙”“狗改不了吃屎”“死狗不咬人”等等。

  但是在西方,“dog”被视为人们的宠物与伙伴,西方人对“dog”的感情就像中国人对熊猫的感情一样。在英语中,有关“dog”的词组及谚语众多。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人人皆有得意时”,激励那些落魄的人奋发图强,总会有出头之日;“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由此看出把狗视为“忠实的伴侣”,甚至“儿子(女儿)”的做法一点也不为过;“Love me, love my dog”意思是“爱屋及乌”,分析此句“me”和 “dog”都是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一样,由此可以看出英国民族对狗的喜爱程度是如此之深。

  在以上句子,“dog”多是褒义,其本身并没有贬义。“dog”是“家伙”的意思。因修饰语,语境不同,意义就不同。例如 “Dead dogs bite not” “死狗不咬人”;“Scornful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 “狗再傲慢就会吃脏布丁”。“dog”作名词时常用来指无赖,坏蛋,废物,不受欢迎的人。“dog”一词作贬义用时,含义就往往与中文不同,因此翻译时切勿望文生义,生硬直翻。如:“Don’t be a dog(lying) in the manger” “莫学狗占着马槽不吃草”,其实此句的意思相当于咱们日常口语中的 “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All are not thieves dogs bark at” “狗见了叫的不一定是贼”。相当于“不要以貌取人”。

  近些年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及相互影响,中国人对狗的态度也慢慢改变,不再像以前那么的反感,越来越多的人把狗当作宠物,与此同时宠物商店在中国越来越常见。

  2、horse

  在中国,有关“马”的习词大多与军事,象棋有关。例如:马首是瞻、马到成功、马后炮、马前卒等。在西方,有关“horse”的习语有:“a willing horse”译为“俯首甘为孺子牛”;“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译为“牛不喝水强按头”。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马翻译为牛,这一种翻译是有历史根源的。早期西方人用马耕田,而中国人则用牛帮助做农活。如:中国人表扬一个人努力、默默工作的人,就会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失去马对中国人来说并无大碍,说不定还会带来好运,所以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而在英语里面认为马失不得,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译为 “宁可是鞍,不可失马”。

  同样,有关“horse”的习语、谚语在译为汉语时,一定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可译为“水滴石穿”;Don’t ride the high horse译为“无摆架子”;eat like a horse译为“大吃大喝,狼吞虎咽”。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