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2020-12-13  |   格式:DOC  |   分类: 机关公文 > 其他
摘要:点击查看更多: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全文共:7314字)

点击查看更多: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 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

  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 30多个

  增加到 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 500人

  增加到 12 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 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 1957年,归国的海外

  学者已经达到 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 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

  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

  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 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年,国家制定了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 8个

  发展领域和 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 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 80和 90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 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 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 投入资金超过 310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 700

  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 350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 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 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 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

  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 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 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 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 419万人年,是

  1991年的 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 20**年超过美国,

  已连续 6 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年年均增长20.0 ,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屡创新高,20**年首次突破2 ,2018

  年提升至2.18 ,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