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关于扶贫的论文 3篇

2020-11-07  |   格式:DOC  |   分类: 中小学专区 > 其他
摘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展东社村的第一要务。农业生产力要提高农业产量就要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多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会,请专家来进行视察和指导;加强对农业投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农产品社会化服务资源;建立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使食物链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走向 ...(全文共:6867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展东社村的第一要务。农业生产力要提高农业产量就要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多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会,请专家来进行视察和指导;加强对农业投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农产品社会化服务资源;建立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使食物链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走向规范。工业生产力则要提高工作效率即也要提高村民素质,如机床厂,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2.村委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东社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为农民的积累资本创造条件。东社村的组织较少且较单一,...还应该包括其他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基层服务组织等等;在寒暑假期间,村委应将待业青年和休假在校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志愿服务队,参与时间活动,为东社村发展添活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社团协会或非正式组织如:公路养护协会,环保协会,心理家园协会,农业协会,篮球队,老年队,文艺队等等。3.建议建立东社村网站,加大对东社村的宣传力度,将东社村从闭塞状态引入到开放状态,同时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东社村,关注东社村,通过网络,鼓励村民学习计算机文化,使东社村变为一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同时可以使村务透明,方便村民提建议‘使得村情村貌、规划方案、法规、消息灵通地传达给村民,从而提高村民的认知,间接地树立经济观念,充实经济头脑,找到发财致富之道。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富起来,可以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千千万万的我们的梦想汇集起来变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奔向全面小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和未来自己,未来国家,未来的明天的约定。

  教育才能强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中国的明天,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青年的,所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型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家庭承担全家人的生计,老人的疗养,房贷等,可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高昂的学费,所以XXX理工大学在每个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这无疑给家庭减轻负担。

  隐形慈善还是暗箱操作

  但这笔费用到底是成为补贴打进饭卡了,还是进了某老虎,苍蝇的私人腰包了?谁也无从得知,如果这是隐形慈善,既帮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人尊严这无疑是再好不过,但谁能保证呢?人都有私心难保不会一时鬼迷心窍出现“暗箱操作。”

  人穷志不穷

  贫困学生怎么了?这是补助金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有什么丢人?穷,又怎么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要在意那些说是非事的人呢?要知道“来说是非事,即为是非人。”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要依靠自己捍卫,因为穷,所以更要坚定自己的意志,要足够努力,足够优秀才能对得起每天起早贪黑的父母,才能不辜负自己,比尔盖茨,曾经说过“难道经济舱的比头等舱的先到站吗?”答案当然是不会,贫困于富裕的人一样平等公正的参加高考考研的机会,没必要本末倒置,因为贫困抬不起头,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古以来,穷人的孩子早经历社会早自立,能独立,古往今来多少穷人苦读的故事,匡衡的凿壁偷光因为穷买不起蜡烛,在墙壁凿洞也要读书,更有范仲淹读书时因为穷用米做粥,在冬天饿了划一小块充饥,更有闻鸡起舞,头悬梁刺股的故事。

  真正使贫困生得到有效帮助,唯有“精准”。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4元的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1 2 5户,586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l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年为187元,1991年达到了214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493元的水平低43.4%。

  一、成因浅析

  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

  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只有1.1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2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

  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14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组3户农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200多斤,最多的户有400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19.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45万元,占58.4%;林、牧、副业收入8.16万元,占41.6%。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4430元,购买了1.5万株桑树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5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