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2020-11-01  |   格式:DOC  |   分类: 工作公文 > 心得体会
摘要: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宾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 ...(全文共:3086字)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XXX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彻底崩溃——疯了。影片开始展现出来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被打通,随着剧情发展,揭示出脱贫攻坚真正没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实质却是广大村民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村民对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这两点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颗刺,就永远拔不掉,扶贫攻坚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劳的。

  先谈一谈信心问题。信心就是动力,没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脱贫致富也不例外。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户们的千年梦想,广大立志扎根乡野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并为之做了很多尝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贵调侃主人翁李双红那样——“喂鸡鸡瘟,种树树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却又一次次无情熄灭,村民们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残,信心受到一次次打击。在万般无奈之下,广大农村壮劳动力不得不舍家弃口,背井离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再说一说信任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与人心灵碰撞的前提。精准扶贫初期,广大贫困户对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够信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是认为下派干部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应付中央精准扶贫的任务,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不是真心诚意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个别政治素质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准扶贫机遇,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把不该享受贫困户政策的亲戚申报为贫困户,伤害了广大村民的心,拉远的政府与村民的距离,这点影片中有体现。三是村民闭塞的认知水平,对政府部门推荐的致富项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别是收益时间长的脱贫项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也扛不起风险。

  由是观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来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扶起来了,脱贫攻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还展现了扶贫新思路:1.只有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达到终极脱贫的目的。2.只有个体扶贫向集体扶贫转变,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3.只有原材料扶贫向深加工扶贫转变,才能实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脱贫的速度。另外,互联网+在扶贫攻坚中的应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看完《最后一公里》这部电影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区别于同类电影,不仅弘扬了我国坚毅的民族精神,而且更加活泼,融入最为生活的真实写照,十足温情、极为有趣。

  电影由李伟执导,李彦锋、钟卫华、陈依莎、赵成顺等主演,讲述了XXX珙县珙桐村的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作用,以身作则,在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下,一步步带领全村百姓走向致富之路的故事。

  影片摆脱了以往脱贫干部高大突出的形象,以村民百姓为中心,极接地气,而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每一个角色都显得十分鲜明,有血有肉。虽说他们同为一村村民,但因年龄、教育、自家处境等等的不同,每位村民的心思也不同,或许为人和善可亲,又或许为人冷漠,但并不能说违背了朴实的初心,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现实,“穷怕了”!

  李双洪本是一位留守知识青年,毕业后回归故里,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创业方式,山上种植核桃树、养乌鸡、养高蛋白蛆虫,可事业总是无果而终。巧而受命村党支部书记,肩上责任更重了,深刻反思自己的失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之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发掘自身潜能,靠谱且有担当。还有背后无偿支持李双洪的青梅竹马,虽被村民拒绝分一杯羹,但依旧选择了帮助李双洪,走向脱贫攻坚战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份坚毅,也是一份“模糊”的承诺,真情相对。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