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关于古代廉洁人物的典故

2020-10-09  |   格式:DOC  |   分类: 机关公文 > 其他
摘要:关于古代廉洁人物的典故  一、尊贤尚功——姜尚  姜尚,字子牙,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也是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奠基人。姜尚的廉政思想主张“尊贤尚功”,不拘一格地提拔和任用各领域的贤能之人,奖励他们创造辉煌的功业。他还要求贤者的所作所为 ...(全文共:17197字)

关于古代廉洁人物的典故

  一、尊贤尚功——姜尚

  姜尚,字子牙,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也是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奠基人。姜尚的廉政思想主张“尊贤尚功”,不拘一格地提拔和任用各领域的贤能之人,奖励他们创造辉煌的功业。他还要求贤者的所作所为必须对天下有利,或与天下同利,这就将“尊贤”和“尚功”统一起来。他还在齐国建立起一套礼法兼重、纲纪和刑罚并用的治国方略,主张用严格的法纪规范各级官吏的行动,用不分贵贱亲疏的赏罚奖惩各级官吏的功过。姜尚在治理齐国时所秉持的“开放、兼容、尊贤、尚功、民本、廉政”等理念,为齐国后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敬德任贤——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中国古代廉政的突出典型和廉政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敬德”是周公廉政思想的首要内容。他要求人人加强"德”的修养,时时牢记“德”的理念,不要贪图安逸、大兴游观、无休止地田猎更不要聚徒狂欢,要克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在道德上做表率。周公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任人惟贤”的主张,坚持摒弃无德无才的人,选取“克明俊德”的人。他将“敬德”和“任贤”的理念最后落实到“保民”上,要求国君和各级当权者要了解广大平民的处境,关心他们的疾苦,并力戒破坏君民关系、危害百姓利益的行为。周公位尊而不骄奢,权重而不谋私。在廉政思想上,他善于利用、改造和突破传统意识,创新理念,为后世儒家学派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三、隆礼至法——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出自《荀子·儒效篇》,意思是说,把土堆积起来可以形成高山,把水汇聚起来可以形成大海,喻指事业的成功需由点滴积累而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引用这句话,并指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荀子》一书蕴含大量治国理政思想,被誉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经典语句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该书也记载了荀子在廉政方面的思想。荀子的廉政理念集中体现在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上,并更多地由礼治向法制倾斜。“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主张治理国家要尊尚礼仪,更要完备法制,这样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同时,还要“尚贤使能”,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民众就会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他还提出廉政的核心内容是“民本”,顺承隆礼至法的思想,主张“爱民”“利民”的主要途径是用礼乐对民众进行教化,用刑罚对奸民进行惩罚。

  四、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不仅在力学、光学、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不少重大发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提出很多重要思想,比如,“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要求所有官吏都向劳动人民的最低生活标准看齐,舍弃没有实用价值的音乐,摒弃豪宅精舍、轻奢华服、山珍海味以及随葬器物无数的厚葬,这些都表达了墨子反对铺张浪费、要求节俭勤朴的强烈愿望。墨子还提出了“尚贤”理论。他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选拔人才上升为治乱兴衰的根本国策。他要求当时的王公大人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选取贤人做各级政长;从王公大人到各级政长都要依照贤人的标准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成为君子的表率。墨子尚贤重贤、任贤使能的思想,是其廉政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五、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丘明

  《左传》全名为《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该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博、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书中有大量关于廉政思想的论述,重点强调了君王和各级统治者应该"有德"。其中大力表彰晋悼公的“有德"之政,记述他即位之始就命令各级官吏普施恩惠,舍除劳役,停止债务,节省各种用物,同时重用有才干的官员。书中还体现了对贿赂的极度卑视和对不贪的褒扬,例如,对鲁国季武子的贪贿行为进行谴责,对"以不贪为宝"的宋国司城子罕、听从劝导减轻诸侯朝贡礼物的晋国范宣子则大加赞颂。尚德、民本、举贤、戒奢、崇俭等,构成了《左传》廉政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也彰显了浓厚的民本意识和任人唯贤的思想。

  六、将“廉”与政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晏婴

  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齐国大夫。晏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廉”与政联系起来的思想家。“廉者,政之本也”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说廉洁是政治的根本。晏婴有着强烈的民本意识。他主张国家利益高于君主和臣子的利益。同时,提倡选贤任能,排拒谗佞阿谀之辈。为官节俭廉洁,反对奢侈贪腐,是晏婴廉政思想中最突出的内容。他主张国君带头节俭,给百官做表率,同时倡导所有官吏都要廉政,反对一切奢侈腐化行为。晏婴身体力行,严守礼制规范,体现了他在廉政方面的自律精神。

  七、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管子·牧民》管仲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管仲创造性地把“廉”作为治国基本纲领之一,主张以“廉”理政。他认为,“礼”只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而“廉耻”意识却能够使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管仲将廉洁作为维系国家存续的道德基石。可见,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为官从政者必备的重要素质。

  八、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作者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经过整理的《孙膑兵法》残简虽然只有30篇,但从中仍可窥见孙膑军事思想中的廉政思想。孙膑特别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重要论断。他重视战争但不好战,主张战争要顺民心军心,反对无限制地征发民力。孙膑还认为,必须要有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以约束部队,尤其对将领更要严格要求。他强调将帅是军队的头脑,也是军中廉政的关键人物,应具备义、仁、德、信、智五种品质,要大公无私,对部下一视同仁等。孙膑在继承前代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在军队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了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等观点,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廉政思想一脉相承,对当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九、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XXX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公忠体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对蜀汉政权功绩卓著之外,诸葛亮在廉政方面也为时人所称道,为官员们做出了表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强调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这既是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总结,更是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成为千古名句而为后世所称道。诸葛亮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写到:“XXX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的一份家庭财产收入的申报表,更是他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一生克勤克俭,不愿为了私利而消耗蜀汉的物力、财力,在病危时留下遗嘱:“葬XXX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更体现出诸葛亮为官节俭、力戒奢华的高贵品质,也为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优良作风,自觉养成过紧日子的习惯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暮夜却金、清白传家——杨震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XXX华阴东)人,东汉名臣,少年时便勤奋好学、博览经籍,教授经学三十多年,声名远播,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至五十岁时才步入仕途,历任XXX刺史、东莱(今XXX莱州)太守、太仆、司徒、太尉等职。据史料记载,杨震由XXX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被他举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报知遇之恩,深夜以十斤黄金相送。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你顶天而来,天知;你踏地而来,地知;你怀金而来,你知;你送金给我,我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满面羞愧,怀金而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也因此获得了“四知先生”“四知太守”的美誉。杨震任东莱太守期间,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现今莱州市的一处街心公园“四知苑”,便是为纪念这位“四知太守”而建。楼阁周围有两块石刻,分别是左警词、右警词,出自明万历年间莱州府知府阎士选撰的《汉东莱郡太守杨先生传》。杨震治家严谨,以“清白吏子孙”作为家训严格要求后人。为官十几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个个都博学而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次子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

  十一、以石却馈——张守蒙

  张守蒙(公元1510年—1569年),字启哲,号静泉,明嘉靖年间进士。张守蒙曾被任命为XXX鄢陵知县。当时,鄢陵县城是旧土城,一年要经受数次大雨,屡修屡坏。张守蒙率领民众筑城,不到两年全部用砖砌好新城墙。数年后,张守蒙被提拔为XXX道监察御史,除了举荐和弹劾官吏等工作外,还负责督察管理屯田。当时其辖区内有后来成为明穆宗的裕王和其弟景王的封地,按规定,二王应各赐庄田一千顷。张守蒙核查前几年所没收的大将军仇鸾地数百顷,都被虚计给成国公朱希忠了。他便争夺回来,收入二王府中。此时正是宰相严嵩当权,儿子严世蕃和成国公联姻,屡次为其说好话。张守蒙说:“您父子有今天,您认为恩情在于皇上,还是在于成国公呢?怎能看待皇上的儿子不如亲家呢?”严世蕃才不再请求,而怀恨在心。张守蒙后被任命为XXX按察司佥事,还没上任,竟又被贬为石州判官。作为监察御史,张守蒙为官清正廉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临行之时纷纷送来礼物。张守蒙坚决不收,百姓长跪不起,求他收下。面对百姓一片赤诚,张守蒙深受感动,指着身边一块石头说:“我在此为官多年,看中了这块石头,乡亲们若是非要送我东西的话,就将这块石头送我吧。”其实这就是一块普通石头,张守蒙要它是为了婉拒百姓礼物。没想到,当地百姓将这块石头千里迢迢从XXX运到滕县王开村。因此,留下了一段“以石却馈”的佳话,这块石头也就有了“廉洁石”“功德石”之名。该石存于王开村张守蒙墓地,但已部分损坏。滕州市修复滕国故城文公台时,复制一块相似的石头立于文公台下,意以弘扬爱民之风、廉政之德。

  十二、两袖清风、不受贿赂——岳镇南

  岳镇南(1785年—1843年),字文峰,生于书香门第。清代修撰的《利津县志》和《岳氏族谱》中,都记载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后裔。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岳镇南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都察院监察御史、XXX学政,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任XXX知府,任职三年,政绩卓著。后任XXX盐运使、XXX按察使、直隶按察使、XXX布政使等职。岳镇南以为官清正廉洁、办事机敏谙练而出名。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始终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任XXX布政使期间,岳镇南秉公执政,革除贿赂歪风。有人求他办事,送去金银财宝。他直言:“此民脂民膏,余不忍受也!”断然拒之门外。对所属官员,一旦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在民众中赢得了好口碑。岳镇南58岁病逝于XXX布政使任上。他一生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职位都是捞取钱财的“肥缺”。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伙人偷偷挖开了岳镇南的坟墓,以为里面会有金银财宝。可当他们打开棺木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支毛笔和两枚印章。岳镇南自幼天资聪颖,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以文章见长,曾有制艺(应科举的八股文)、诗赋、骈体文等著作数百卷流行于世,后逐渐散佚。相传今天为XXX人所称道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孔子),最早就是岳镇南主持XXX学政时,与那些出生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江南形胜之地的同僚们逗趣时脱口而出的。岳镇南去世后,与同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的张铨、李佐贤、赵长龄一起被供奉在利津乡贤祠里,所以后人称他们为“利津四大乡贤”。

  十三、满腔报国志、一颗爱民心——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抗战派代表人物之一、杰出词作家,在XXX、XXX、XXX、XXX等地方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却屡遭诬陷落职。但他不计个人得失,矢志匡复,毕生不悔,炽热的家国情怀贯穿他的一生。家国情怀、爱国爱民是辛弃疾的廉政理念中的重要内容。调任XXX转运副使后,他针对当地发生的反抗官府起义上书朝廷,呼吁澄清吏治,严惩贪腐,实行“厚民”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使民安居乐业。他奉命调任隆兴知府兼XXX安抚使,打击贪官污吏和奸商勾结坑害百姓的行为,并组织运粮满足百姓需求,使当地很快度过旱灾饥荒。公正执法,严惩贪官污吏,还百姓一片清明天空,也是辛弃疾一直秉承的为官准则。出任XXX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他发现当地豪族大姓与贪官污吏勾结敲诈勒索百姓、地方官吏枉法向农户多收面米和钱贷等问题,恳请朝廷“严加查劾,必罚无赦”,约护百姓权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廉洁品质、家国情怀及其词作的卓越成就,都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十四、俭、简、检”——一代廉吏牛运震的三字箴言

  牛运震(1706年—1758年),XXX滋阳县马青人。他于乾隆初年在XXX秦安县、徽县、平番县等地任知县。“俭、简、检”是牛运震为官的三字箴言。“俭”,即节俭,他注重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以俭养廉;“简”,即简单,反对官场作派,化繁为简,力求一切便民;“检”,即检查,他经常对照制度礼仪,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三字箴言成为牛运震的为官之道,是他留给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民看轻胸中五车简,行政拿稳手里四两铜”是他写给叔父家信《京中呈叔父书》中的两句话。意思是做官要放下书生气,一心为百姓着想、为百姓造福;勇于直面矛盾,维护公平正义。

  十五、悬鱼太守——羊续

  羊续(142年—189年),东汉大臣,历任XXX庐江太守、XXXXXX太守等职。羊续为官清正奉法,拒绝贿赂,有“悬鱼太守”之称。他关注民生,尽力减轻百姓负担,以一个完美的廉政形象留在世人心中。廉乃为政之基。羊续的廉政思想和廉政实践告诉我们,官吏能否廉政,关键在于自身是否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律,排拒来自任何方面的诱惑。

  十六、一钱太守”——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汉著名廉吏。他在任会稽郡(今XXXXXX)太守时,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民心,有“一钱太守”的美誉。在他离任前,当地几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每人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刘宠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可几个老翁执意赠送,刘宠不收,他们不肯离去。刘宠见盛情难却,无奈只取一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辞别了乡亲们,继续上路赴任。离了山阴地界,见前面有一条大江,他下马在江边沉思了一会,把老者赠与的一文钱投入江中。随从见状便问刘宠为什么把钱扔进江里。刘宠说,这钱,在我看来已经不是钱了,而是百姓们的心。全部收下,有违我做人为官的原则;一概不收,又盛情难却,有违爱民之心。我只象征性地取“一钱”,表示不“却”民之“盛情”。“一钱”也是钱。带走,也有违“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为官原则,所以又投之江中,归还会稽郡。刘宠以自己为官的实践,诠释了“为官必须为民办好事,实事;为官必须严格自律,与特权和发财绝缘”的廉政理念。

  十七、父子同宰清廉传家——刘统勋刘墉

  以刘统勋、刘墉为代表的刘氏宗族,明朝初年由XXX府砀山县大刘村迁至诸城逢戈庄(今属高密市),清朝中期,产生了10位进士、27位举人,三品以上官员8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被称为“父子同宰”的刘统勋、刘墉父子。刘统勋(1699年—1773年),字延清,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一生历官甚多,勇于任事,直言敢谏。其廉政思想的核心内容,首先是要求最高层的官员带头树立清风正气,成为百官的表率;其次是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杀罚流放,按律而行。乾隆评价他“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刘统勋的长子,历任XXX按察使、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刘墉与父亲同样身居高位,同样清正廉明,入仕之初就敢于揭露、弹劾贪腐官员。任左都御史时,刘墉奉命与和珅审讯XXX巡抚国泰的贪纵案,使其得到应有惩罚,乾隆病逝后,又协助嘉庆铲除和珅集团,立下大功。刘氏族人之所以能历代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与其良好家风传承密不可分。上至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祖父刘柴,下至侄子刘锻之、侄孙刘喜海,都以清正廉洁著称。刘氏族人为官者,无一人因贪污受贿而获罪或被罢免。康熙御赐“清爱堂”为刘家堂号。当今,党员干部应以古为镜,廉洁齐家,重视家风建设,使之成为为官从政的“必修课”。

  十八、舍家为国舍身护民——王鼎铭

  王鼎铭(1772年—1832年),字新之,道光九年(1829年)授XXX新田县知县。他以廉洁闻名,更以慷慨赴死震惊朝野,被后人誉为“一代廉吏”。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王鼎铭,铭记“成于俭约、败于奢靡”的家训,立志清廉做人。在新田县任职的近三年时间里,王鼎铭以“天理、国法、人情”的施政理念,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减轻税赋,使当地落后的生产情况焕然一新。他整顿衙门作风,秉公办案,从未出现过差错,人称“王青天”。同时,对自己约法三章,外出从不鸣锣开道,食用自备,谢绝礼品和宴请。新田遭受旱灾,王鼎铭三次变卖家中田产,筹款赈灾。即将出任XXX潞安知州时,邻县发生骚乱,殃及新田,王鼎铭得知消息后,毅然重返新田,高呼:“尔果与我新田有仇,当杀我,勿伤我百姓。”最终为保护百姓以身殉职。王鼎铭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舍家为国,舍身护民,是为官者的楷模,事鉴丹心,光照千秋,为后世所敬仰。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