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报告

2020-09-30  |   格式:DOC  |   分类: 工作公文 > 其他
摘要:  关于在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调研的通知下发后,定西市、县区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调研。现将定西市七县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1区6县,有119个 ...(全文共:17535字)

  关于在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调研的通知下发后,XXX市、县区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调研。现将XXX市七县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XXX地处XXX中部,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1区6县,有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总人口 300多万。总耕地面积770万亩,农民人均3亩。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高寒阴湿两个

  自然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和渭源县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县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全市海拔1420— 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09-162天。全市6县1区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XXX是XXX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贫困大市。“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目前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基础夯实、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新特征。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市情及各县区情的认识,努力完善和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20**年,我们在坚持以往“三个顺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等重大工作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工业薄弱、城镇规模小的实际,适时作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作方式转变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发展从偏重传统农业向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转变,从偏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偏重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拉动并重转变,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20**年以来,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形成了以 “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和精心打造中国“两都”(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弘扬三苦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建设四大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冶金加工基地、水电矿产开发基地、劳务输转基地)、实施五大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科技工程、人才工程、党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不失时机筹备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鲜明提出并组织实施 “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制定下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意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20**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又作出了“在中心带动上抓机遇,在组团发展上求突破,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的具体部署。20**年,我们适时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研讨班,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明确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实践证明,这些思路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切合XXX实际,也与省委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吻合,在实践中将会继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下功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8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7倍,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生态及城乡公用设施骨干项目。建成高速公路4条265.7公里,公路网密度由 “十五”末的17.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6.7公里/百平方公里,119个乡镇均通等级公路,35.5%的建制村通了油路。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82万亩,新修梯田9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9.3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位居全省前列。2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6.02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96%;人均生产总值5304元,年均增长17.25%。固定资产投资193.9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5倍,年均增长40.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2亿元,年均增长16.26%。大口径财政收入13.59亿元,比“十五”末净增8.94亿元,年均增长23.92%;财政支出90.72亿元,年均增长33.7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68亿元、贷款余额14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09%、20.6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年的41:18:41调整为31:2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31%、52%。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2亿元,年均增长5.8%;农业生产粮经比由20**年的86∶14调整为20**年的78∶22;夏秋比由64∶36调整为22∶78。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精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矿产开发、建筑建材等为主的8 大产业集群,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17亿元,增长13.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7.84%提高17.66%。第三产业增加值69.13亿元,年均增长12.29%。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5%提高到8.71%,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特优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母畜扩群、规模养殖、草畜转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年,马铃薯、中医药两个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挂牌成立,“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马铃薯、中医药、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市推广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486.2万亩,增产粮食54.36万吨,其中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9.86万吨,比“十五”末增加29.13万吨,增长32.11%;新建日光温室1781亩、塑料大棚3902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5.12万亩;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累计分别达到263个和4万多户,规模化养殖比“十五”末增长20%,岷县、安定、陇西县被列入全省牛羊养殖大县。

  ——城镇建设强势推进。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城—重点城镇—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结合新旧城区建设,五年完成城建投资11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其中市区完成投资41亿元、年均增长2.4倍。城镇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36平方公里增加到1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15%。市区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新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70.13%,每千人拥有病床卫生技术人员2.09张,每千人拥有数2.06人。建成了一大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大力实施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17件。先后组建成立马铃薯、中药材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优势作物品种选育等1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35%、90.5%。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坚持财政支出向改善民生倾斜,近五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支出达65亿元,是“十五”期间4.9倍。多方筹资31.06亿元,为群众办实事53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1.8%和95.5%。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提高到15.2%和19.3%,保障人数分别达到5.69万人和51.4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年的6510元增加到10790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70元增加到2702元、年均增长10.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0.96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00.5亿元。

  ——扶贫开发卓有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不懈推进连片整流域开发,着力加快全市扶贫开发进程。20**年以来,共下达国家和省上各类扶贫资金15.45亿元;贫困人口由20**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20**年的43.1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7.2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年的1268元增加到2702元,比20**年的1670元增加了1032元,年均增长10.1%。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五年来共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43万元,有效加快了试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步伐。

  二、当前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面临着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贫困比重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着力破解。

  一是自然条件酷劣,基础条件薄弱。干旱、雹洪、沙尘、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全市农村还有1310个行政村不通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2%, 2082个自然村不通农用车;农网改造覆盖面仅为8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20**年底,还有136.6万人饮水不安全。全市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山川地之比94:6,需要治理改造的坡耕地尚有400万亩,有未退耕坡耕地30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220万亩,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是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低。20**年全市生产总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3.4 %、1.53 %、5.74%、3.89%和1.82 %。人均GDP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 34%和 17.87 %,人均财政收入为全省和全国的14.28 %和6.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和全国的81.8%、56.47%和78.9%、45.65 %。城乡收入比4:1,投资比5.7:1,消费比5.4:1,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

  三是资源相对匮乏,开发前景不容乐观。全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同时水电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黄金、盐岩、石灰岩、红柱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储量,但由于开发不足,对经济贡献较小;风、光、煤、气、油等资源极度稀缺,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54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全国的1/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0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10。

  四是产业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年的41:18:41调整为31:25:44,一产高出全省17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省24个百分点,三产略高于全省水平。三产内部结构相对单一。一产中种植业占72%,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转化能力弱,产业链条较短,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二产是典型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三产中工资刚性支出占比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很不发达。总体看,一产竞争力不强,二产规模较小,三产活力不强,财政自供率仅为8%,比全省低16.1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规模小,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市投资规模小,人均水平低,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5.7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50.9 %。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居多,而社会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性项目较少。政府投资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外商和民间资本主要倾向于房地产和服务行业。

  六是社会事业滞后,保障水平较低。由于财力短缺,全市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保障能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全市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92.5人,人均受教育程度6.3年,相当于全省20**年的水平,就业培训率仅为20%,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为15.2%和19.3%。

  七是贫困人口比重大,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由于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XXX的扶贫资金总量为8.57亿元,按照贫困人口108万人计算,人均年扶持强度为79元,扶贫资金投入标准较低,建设资金缺口很大,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实施或标准很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全市共识别出低收入人口108.04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42.63%,高出全国38.83个百分点、全省23.93个百分点。每年还有19.25万人因灾返贫,返贫率在7—30%之间。

  综上所述,目前XXX依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仍然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扩充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仍然是XXX夯实基础、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XXX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三、推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经验和模式

  “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所经历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模式。

  (一)坚持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途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理清发展思路,走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安定区提出建设“全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商品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四大基地”目标,按照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地的定位, 加快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通渭县充分发挥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居全市首位的优势,利用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机遇,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努力建设全省草畜产业大县。陇西县提出“打造‘一都两中心’(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中心)目标,按照打造“中国药都”核心地的定位,加快建设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渭源县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XXX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进程; 临洮县发挥临近XXX的优势,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花木生产基地、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和兰白都市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漳县提出“打造中国新型建材基地、西北盐业重镇和陇上生态旅游胜地”目标;岷县提出“打造XXX南部以道地药材生产、商贸重镇和旅游避暑胜地为特色的经济强县”目标。今后,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市、县区情的认识,主动在全国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寻找发展定位,大力拓展发展思路,大胆探索走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二)坚持在抓项目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抓项目是解决贫困地区资金制约因素、加快发展的最有效抓手。我市自身财力严重短缺,是典型的项目带动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抢抓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等政策机遇,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争取实施机制,每年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部门负责同志,集中时间专门赴省进京汇报衔接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五年来共争取国家和省上预算内投资14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8倍,年均增长40.81%;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大幅提升,年均增长 40.81%,比“十五”末翻了两番多,年均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仅20**年一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98亿元,比“十五”期间5年累计投资还多65.72亿元。实践证明,投资拉动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以水利、交通、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项目和投资规模,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三)坚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十一五”各县区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市各县区经济属典型的农业主导型经济,即使是工业基础较好的陇西县,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5%,仍为工业有所起步的农业型县域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主要症结。必须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环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促进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资源转化步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XXX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是XXX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0万亩、总产达53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1.7%%和48.2%,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占全省的近一半、全国的8%左右;总产量达16.3万吨,占全省的40%、全国的3.76%。肉类总产7.5万吨,居全省第三位。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大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兴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市农民收入75%来自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约2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XXX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全力推进打造“中国两都”和建设全省草畜大市进程,加快产业战略性升级。在马铃薯上,加快建设以安定为核心地的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试验示范区),实现马铃薯产业“种植—加工—交易—物流—研发”的集群化发展,把XXX建设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精深加工、仓储基地,以及马铃薯物流集散、技术研发、价格形成、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展示中心;在中医药产业上,加快建设以陇西为核心地的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休闲、保健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把XXX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中医药加工和现代制药基地、中药材现代物流集散地、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期)货交易市场和中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草畜产业上,利用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机遇,坚持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规模养殖和分户养殖共同发展,推动草畜产业尽快做大最强,加快走出一条“种草养畜—沼气肥田—种粮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探索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XXX距XXX仅1小时的车程,不论从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还是从信息通讯、资源互补性等方面,都具备接受兰白经济圈辐射带动的现实基础条件。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决策部署,XXX充分发挥毗邻XXX、交通便捷的优势,以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XXX高新区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节点,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等,主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在服务省会城市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将我市建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XXX及周边地区肉蛋奶禽蔬等鲜活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我省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枢纽。同时联手构建XXX、XXX、XXX一体化的旅游运作机制,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黄土文化风情、红色旅游线,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切实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