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关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人员定位模式可行性分析与思考

2020-09-26  |   格式:DOC  |   分类: 写作技巧 > 其他
摘要: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成员,它接受内审协会及本行行长的领导,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全文共:14253字)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成员,它接受内审协会及本行行长的领导,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提出报告并作出建议的内设职能部门,内审监督和检查职能载入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中。20**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真实性、会计核算合规性为主向督促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方向转变,并在内部控制评价内容与方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内审职能由查错纠弊向内控制度评审过渡。20**年新的《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增加了对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监督内容。2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框架性意见和方向性指导,由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构成的内控机制建设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重任,内审职能由单纯的监督检查转向风险、组织目标、业务活动各环节的分析与评估上。迄今为止,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国内内部审计职能吻合,内审理论与内审实践正与西方内部审计缩短差距。短短十年时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跨跃了账项式导向审计阶段,结合西方内控制度理论和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向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并重方向发展,内审理论与实践阶段性发展界线不如西方内部审计明朗,但却有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的感觉。

  围绕组织目标开展监督与评价活动,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成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依据标准,对财务收支、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行为规范予以核实,揭示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并督促整改执行的监督职能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寻找最佳管理经验,提出可行建议的过程是人民银行内审评价职能行使的过程。基于监督和检查职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对国库、发行、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年终决算等业务开展了专项审计、信息技术审计和后续审计;开展了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开展了对分支机构周期性全面审计。基于监督和评价职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对新增反洗钱和征信业务开展了账户管理和信贷咨询信息系统管理审计与调查;对风险高发段的基建资金管理开展了专项审计、委托审计和授权审计;在离任审计基础上,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履职审计,拓展了内部审计方式,积累了审计端口前置和过程监督经验;开展了主要职能部门和县级支行岗位整合与制度建设的调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对职能各部门风险评估并对职能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流程和制度开展描述,依据内控侧重点,开展专项审计。内部审计由就事论事转向对事对人的责任追究,审计角色由耳目逐步转向警察、伙伴和医生。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战略,对业务活动各环节、会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从源头上实施全程风险控制的审计活动方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准确与真实。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因其所处阶段,收集的信息资料仍呈现零星、不连续、不完整,使得分析性复核法的运用受到制约,审计方法仍然停留在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和调整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一个技术上的客观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内审部门能结合实情,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内审项目档案管理系统、现场审计操作管理系统和内控评审系统,在提升内审信息技术科技含量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一个能覆盖内审活动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尚未诞生,目前,仍然大量运用手工操作,实施的是现场审计操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提出了一个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严谨的职业判断。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能够依据内审准则把好人员入门关,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审计现象,审计结论离鉴证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促进人民银行内审职能发展的建议

  内审职能决定了内审作用发挥空间,要使内审出具的事实确认书、下达的内部审计结论与处理决定(或内审意见书)能真正达到鉴定和证明的作用;要使内部审计成为一个控制系统,成为组织目标增值支持系统,成为咨询服务管理系统,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掌握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具体运用。

  符合性测试能较准确地界定审计抽样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该测试法仅仅是实质性测试的基础,可运用在审前调查、审计过程和报告分析阶段。开展符合性测试首先必须了解被审单位业务基本情况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构思理想状态,确立测试对象、内容、重点,拟定测试方案与调查表;其次必须将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模型、制度建立、职责分离、流程执行、会计报表等情况,用文字说明法、制表法、流程图法和图文并茂法予以描述;再次将内部控制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作比较,得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与不合理,执行与非执行的结论,为实质性测试提供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也就是进行账证表簿核对,运用监盘、函证、重新计算等方法审核符合性测试结果,为综合评审提供证据的过程。明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各自运用场合,就知道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所做的工作正处在哪个环节上,还有哪些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补救以及内审证据鉴证等。

  (二)掌握好函证取证方法,控制好取证程序。

  函证是注册会师一道不可省略的审计程序,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在运用函证取证法,规避审计风险,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过程时,应对影响财务报表及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存款余额、往来款项、暂收暂付款项等事项进行分析性复核,对发函事项及回复函、末复函情况分别做出内审工作底稿,发函事项还应在内审事实确认书或内审初步意见上予以陈述。发函前需认真核对询证事项、被询人及地址,询证事项须经被审单位确认签章,由内审人员发出并收回,函发同时应积极寻找替代审计程序,在函证和替代审计程序都不能提供财务报表有关认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三)内审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与职业判断的自我培养。

  站在组织管理角度,对组织管理未来目标进行预测,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高要求,预测的基础数据应建立在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和内部控制活动全面地、系统地分析评价上。要对由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与纪律约束等要素组成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审,要对人民银行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要对人民银行职能部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除了掌握专有审计方法外,内审人员的实战能力与判断能力影响着综合分析评价水平。专业技能的提高在于细心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吸取他人长处,可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可通过自主学习、跟班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及时跟进业务。只有及时了解与掌握了审计对象的制度、规定和流程,才能谈技能提高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产生几个“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念头,持一定职业谨慎和职业质疑,关注现象间的关联性,学会运用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不放松行为指南与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修炼,永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的内审职业操守。

  (四)拓展内审方式,逐步向非现场审计为主的方向扭转。

  咨询职能除了受制于内审人员素质外,还受制于信息资料快捷与便利。内审公文传输实现了信息化,打造了半个快捷空间。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资料库、分析库,不仅要创建项目审计资料库,还要创建内审工作自身信息资料库,使内审工作各个环节都置于科技包装当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随时掌握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动态;随时开展对职能部门静态数据合规性分析;灵活便捷地选择现场审计对象,进行过程控制、适时跟踪,实现审计端口前置,为管理决策层、内部控制活动提供有力的咨询服务。致力于内审软件的开发,制定并出台与非现场审计相匹配的内审资料报送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快审计手段由手工为主向计算机处理业务为主方向转变的步伐。

  (五)拓展内审空间,积极探索人民银行效益审计工作之路。

  效益审计是建立在内控制度评审基础上,与风险管理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对组织管理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人民银行效益审计中的“3E”依次集中体现在控制与保障并重的财务支出管理方式、科学决策与资源利用、业绩评价与绩效工资挂购的激励约束机制上。以“3E”为审计目标的效益审计,对于人民银行内审人员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仅在理论上对效益审计作了积极的探究,尚缺乏统一的效益审计依据、标准、程序、内容和方法,人民银行内审人员还必须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制定出效益审计工作制度与规定,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转变内审理念,促使内审成为组织管理模式转变的助推器。

  内审服务于组织,受制于组织,有什么样的组织管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审角色定位。人民银行内审职能要从监督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内审工作实践,一切围绕有利于“发展”开展工作,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提升内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对组织管理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析和预测,本着“有为有位”的工作宗旨,为构筑全面风险管理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组织机制,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摘要: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主要特征、侧重于“效益”的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特征的财务审计,更突出了对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评价和鉴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绩效审计的发展应用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在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关键点,同时结合人民银行营业部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在央行内部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几点具体建议,以期促进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和效能管理、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能,科学有效地保证经济金融的顺利运行和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5-0031-05

  一、引言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兴起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是针对政府部门所具有的非营利性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水平,查找政府工作中阻碍绩效发挥的问题,最终实现发挥政府最大效能实现最大社会效益的目的。[1]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人民银行内部推行绩效审计可以为人民银行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责,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最终目标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

  然而,如何结合人民银行实际来开展绩效审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传统的履职、离任审计等常规性审计,都有完善的审计方案、成熟的审计开展模式和报告模式,比较容易开展,但绩效审计的开展却存在“两难”:一是难以衡量,缺乏合适的“尺子”,即审计评价指标问题;二是难以做出判断,即评价标准问题。[2]由于两难问题的存在,使得人民银行以往对开展绩效审计总是“望而却步”,始终徘徊在绩效审计的门外,未能实现有效的突破。可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对人民银行来说,既是理论研究的创新又是审计工作的创新,如何破除“两难”,重新创立一套全新的工作方法、指标体系和审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二、绩效审计的涵义及发展状况

  (一)绩效审计的涵义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或称效益审计是指对公共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所作的评价与监督。[3]这是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的明确定义。在国外,绩效审计提法则不尽相同,如美国审计总署(GAO)使用的是“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长公署(OAG)则将绩效审计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ing);英国则称为“货币价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有的也翻译为“价值为本审计”。尽管名称不同,各有重点,但都属于绩效审计,其核心内涵就是“3E”审计。

  经济性(Economy),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或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经济性主要关注投入或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成本或代价达到同等质量的目标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

  效率性(Efficiency),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称之为效率性。

  效果性(Effectiveness),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该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该目标的实现是否归因于被审计项目的实施。

  (二)绩效审计国外发展状况

  绩效审计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职责为标志,这个时期,瑞典、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本国的绩效审计模式。其后,绩效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绩效审计相关制度的建立。如今绩效审计已逐渐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的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美国审计总署审计工作总量的86%是绩效审计。

  (三)绩效审计国内发展状况

  在我国,绩效审计尚未全面开展,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审计理论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各级审计部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国家审计署也在积极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4]二十一世纪以来,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XXX市审计局组织了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属于绩效审计,从中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年7月,审计署在其制定颁布的《2O03年至2OO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今后五年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探索。”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年,投入绩效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目前已经开始了对绩效审计的初步探索,但尚缺少有效的绩效审计理论指导,专门的绩效审计实践开展较少。20**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同志提出,内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中央银行的运用,开拓创新,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绩效审计已经开始提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三、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关键点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是高效履行央行职能的需要。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职责进一步凸显,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对人民银行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机构设置的科学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价,揭示其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对履行职责的效率、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帮助被审计对象不断改进工作,促进人民银行依法、公正、高效履行央行职责。

  2.是适应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有效履行央行职责,人民银行正在出台绩效考核办法、上级行对下级行、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的专业部门进行考核,并且与工资挂钩。实行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准确地对各单位、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作出评价,是有效推动绩效考核办法,确保考核取得实效的有效措施。

  3.是履行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干部管理基本是实行民主测评、面试、笔试为主的选拔任用机制,缺少了对应试者工作业绩和效率的考核认定环节。而内部绩效审计,正是这样一种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效率、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从而能够为基层人民银行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

  4.是完善人民银行审计体系、对人民银行现有审计方式的有效补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已经走向成熟,在内审方式上,有全面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业务核查等,当前又重点发展了履职审计。但这些对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审计监督活动,仅局限于合规性和合法性的鉴定,没有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评价层面上,这对审计目标来说是不全面的。绩效审计正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做出客观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并将业务风险防控作为评价监督的重点,把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到业绩评价中,从而增强内审的监督控制和服务功能,使内审工作目标更加切合人民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