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中国通史观后感·3篇

2020-09-16  |   格式:DOC  |   分类: 工作公文 > 心得体会
摘要: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 ...(全文共:4779字)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读了这本《中国通史》(上卷),我觉得我们的中国是历史悠久,文明深厚的,因为她是从灾难中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的。历史,把中国面对艰难困苦时的样子一一给我们展现出来。在面对这些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国也在做着并且实现着一个巨大的梦。

  这本《中国通史》(上卷)主要讲述了中国大地上从猿人开始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也是中国梦走向现实的历程。

  在史前史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猿人就逐渐进化到早期智人或晚期智人,那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再是蒙昧和野蛮的了。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龙山文化开始,就已经进入文明的时代。

  商王朝令我很在意,不仅仅意味着这个时代甲骨文已经出现,更主要是因为在商朝中晚期时,教育开始出现,虽然那时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们只学有关宗教祭典等礼仪知识,但是,教育的出现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加快捷,更加有效。

  《秦朝》这还讲述了有关秦始皇的故事。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措施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这是中国梦随着长城出发的时代。

  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一技术的推广,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有了更为方便、更为廉价的基础。

  隋唐时代是中国经济和文明大发展的时代。隋朝,是中国进入繁华的时代。此时的中国,已经和日本等外国有了交往,并且把自己的经济文化传向国外,中外人民也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唐朝,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实施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唐朝成为中华文化最兴旺的一个时代。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我最喜爱的一部电视剧,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中,邓小平爷爷在很多的场合都提到了“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这样的词语。邓小平爷爷打开了现代中国人追梦的大门。

  中国正在实现她的梦,正在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中国。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这就是我看了《中国通史》(上卷)所获得的启示。

  说明:写此读后感经历了“三改”程序。第一遍,孩子读了书后撰写提纲,基本上完成了1-5、7、9段的书写。我看完后,觉得孩子的眼光不错,选材基本上符合要求,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主题的把握还不到位,对具体细节、事件的选择还可再斟酌。经我提示,孩子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增加了第6段和第8段的内容,增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等细节。但是,我发现,孩子的这篇读后感在文字上、在紧扣主题上还有可继续修改的地方,因此,我建议她在每一个片段中都要紧扣“文明”、“梦想”这样的词语;同时进一步疏通文字,使文字更连贯。经过第三次修改,文章基本成型。最后我为她拟定了题目,并添加了最后一句话。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