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

2023-05-11  |   格式:DOC  |   分类: 综合文稿 > 其他
摘要:《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一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全文共:10801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一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二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它并不是为了出版而创作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经意的笔墨,贯穿了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最后的生命历程并且记录了儿子傅聪成为世界级钢琴家的过程。

  在这一篇篇的家书中,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傅雷夫妇作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与担心,在傅聪出国留学波兰的第一天,傅雷是这样写的: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的不像样了,干的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在母亲朱梅馥的身上体现了,它也在天下每一位母亲的身上体现着。有的时候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会担心我们自己出去,甚至还会不耐烦,跟他们吵。但其实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他们的苦心,没有了解到他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我从这些家书中感受到的不只是语重心长的教诲,而只是父母的关切和叮咛,那一封封的家书,与其说是教导,更不如说是谈心,巧妙的帮傅聪化解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书信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人们与它也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却似乎越来越大了,遇事不愿与他们分享,宁可与同学们出去玩一天都不愿跟父母坐下来聊一会。

  我和妈妈共同阅读了这本书,对此她同样深有感悟,她说:“现在的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我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所以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但是这样真的有效果吗?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慢慢的孩子不愿与我们探讨问题,不愿与我们交流,我们也不知道青春期时孩子懵懂的感情,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只是让孩子尝到了学习的压力和恐惧,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的典范,记忆中是本薄薄的简册,清新素雅。虽屡次再版,但依旧朴实无华,简练的近文中溢露出浓浓的严父之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世纪之遥,但是今天的我们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这本书,我认为不管是对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从不同方面和角度,都能进一步与对方换位思考,从而理解对方的用心与想法,是一本值得细品和学习的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三

  写家书好比写日记,反正我是不写的,觉得不好意思。把自己写得个圣人一样,脸皮又不够厚,怕把牛吹破了,把天撑破了没地方容身。把自己不好的思想、行为写下来作为呈堂证供,心脏也受不了。家书也一样。但是《傅雷家书》是有点不同的,内容比较平实,不是那种高大上的作品,不是没有缺点的人,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也没有要求他的儿子一定要做伟人,实在不错。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1954-1966年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傅雷的书信,主要阐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傅聪的书信则主要传达了他对钢琴和音乐艺术的一些见解。

  傅雷1908年生于原XXX省南汇县下沙乡(今XXX市浦东新区航头镇),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66年动乱遭抄家,受连续四天三夜批斗,1966年9月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自杀,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傅聪出走英国。

  傅聪20岁时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当时,他正处初恋之中。他说,只有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青梅竹马,那种纯真的爱,永远给他留下美丽的回忆。傅雷家书中,在这方面以自己在爱情上的深刻教训,为儿子指点迷津。傅雷阐述自己的观点,“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偕老的夫妇的”。

  傅聪有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梅纽因前妻诺拉的女儿弥拉。当时傅聪26岁,弥拉21岁。终因东、西方人秉性差异太大,十多年后傅聪和弥拉家庭破裂。极度苦闷之中,傅聪和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闪婚,3个月后因无法共同生活离婚。后来与XXX富商的女儿,女钢琴家卓一龙成婚,一直到老。

  钱钟书先生评价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有大爱”的傅雷先生。傅雷得到尊重和推崇,不仅因为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更因为他一生保持正直、真诚的品格。

  从小读《朱子家训》,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后来读《增广贤文》《颜氏家训》《弟子规》等,觉得有些东西已不合时宜。我们看人,得宽容着想。看书,得批判着看。傅雷家书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块,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候方式过于严厉和偏激,因为自己的水平很高,有一段时间还让孩子请了大师们在家教孩子,孩子性格脾气方面有负面影响,赌气出走一个月,后来才悔悟,改过来重新上学,这也是一个教训。这些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与今天相隔了几十年,社会环境、思想状态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看这本书,主要是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带给后人的启发,还有书中真挚的思想感情。

  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他提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提升境界和格局,另一个是要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傅雷是在儿子十八岁左右才开始决定支持他做艺术家的。艺术鉴赏解决一个“领悟力”的问题,只有悟到了艺术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艺术表现。对待生活方面,涉及如何面对恋爱婚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管理钱财3个方面,他从人生观的视角来理清对生活细节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的层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四

  傅雷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书里说到李杜诗歌,说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以尊杜的多于尊李的。词人中喜欢苏轼和辛弃疾,欧阳修也喜欢。因人品关系,虽然冯延巳佳句多,但仍然不免对他有所成见。同样道理,很多演奏家只能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只能被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广大,领悟不了更宽阔的艺术境界,融合不了艺术的变化,他们的艺术表现就会受到局限。因此,只有先把做人的格局、胸襟尽量发展出来,开拓好自己的精神园地,才能了解任何艺术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

  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格局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就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

  傅雷有个学生叫吴尚宗,曾跟着傅雷学习美术。吴尚宗喜欢画佛教主题的油画,但作品总得不到认可。傅雷看到他的画,感觉画上的佛像人物既不庄严、也不脱俗,用的色彩也是既不鲜艳、又不含蓄,让人看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于是就问吴尚宗:“你是不是真的有宗教感情或佛教思想?”吴尚宗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宗教情绪,只是喜欢富丽的色彩,所以画宗教画。”傅雷就批评说,必须是先有宗教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想到用相应的色彩去表达,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也就是说,没有真诚的情感做根基,要追求一种高远的境界是很难办到的。

  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不仅成为傅雷家书流传最广的名言,也成为了傅雷的墓志铭。

  傅聪20岁的时候就到波兰上学了,这个时候正好和初恋分开,一个人在国外也非常的孤独。加之这个时候,他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连续的专业训练,在有些方面特别是乐理知识等方面和其他同学有差距,登台表演也不太出众。傅雷告诉儿子,人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常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我们要区分什么样的苦闷才是值得的。傅雷受儒学印象深刻,他认为,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小我的苦闷,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比如渴望名利而得不到名利,怀着成功的野心却不能实现,跟别人攀比而嫉妒和仇恨别人,这种苦闷害人害己。大我的苦闷,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比如忧国忧民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里,也有相似的观点。曾国华因为一次考试落榜而发牢骚,感慨自己命运不好,曾国藩在家书里就批评六弟的志向和忧虑太小了。他认为,君子的志向是为天地、为民众立命,所以君子忧虑的是德行不够、学问不深、百姓疾苦。这些还忧虑不过来呢,君子哪有功夫去忧虑个人的得失、委屈呢?这一段关于“君子忧虑”的看法,与傅雷家书里说的大我和小我的苦闷是如出一辙的。

  《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傅雷是受传统影响比较大的,所以他认为,正确地对待苦闷情绪,应该是把自己的小我苦闷,转化成一种活泼积极的力量,多想想人生和宏观问题,把自我看得渺小一些,这样才能超脱于个人得失,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快向前的积极状态。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树立一种更加高远的志向,这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区别,也是中华五千年来始终屹立不倒的魅力所在。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