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022-09-22  |   格式:DOC  |   分类: 中小学专区 > 高中作文
摘要:《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  乡村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现代中国也是从乡村中生长出来的,因此不管是什么人的身上都会多少带有一些乡村文化的底色。乡村文化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它只是非常适合于这片土地,在读了前几章之后,再也不敢以一种自视甚高的文化优越感去看待乡村。通过费老高屋建瓴的剖析,更是深 ...(全文共:16832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

  乡村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现代中国也是从乡村中生长出来的,因此不管是什么人的身上都会多少带有一些乡村文化的底色。乡村文化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它只是非常适合于这片土地,在读了前几章之后,再也不敢以一种自视甚高的文化优越感去看待乡村。通过费老高屋建瓴的剖析,更是深刻感到乡村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即便你早已远离农村生活在城市,但围绕在你周围的人际关系、社会观念,仍然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社会意识。

  序言

  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吸引费老和读者一起去探寻的问题。这本小书并不是费老对一个具体基层社会的纪实描写,他是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组成一个乡土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在支配着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 乡土本色

  如果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

  从农业本身来看,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反观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

  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小,不同村之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每个村子比较隔离,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极其具有地方性特色,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社会不像现代社会一样,人与人凭借着契约关系、共同任务相互结合在一起,乡土社会是一种自发性的,仅仅因为大家在一起生长而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是法律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人物,就像父母兄弟一般无需选择,这个生活环境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

  “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得着多说吗?”——乡土社会中的这类话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阻碍。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要讲个明白,甚至还产生了合同与法律。而乡土社会的信任来自于熟悉,他们对信用的重视不是来自于契约精神,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程度。

  但是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因此,我们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处处产生了流弊,乡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崛起的以城市为主导权的语境下的批判。

  第二章 文字下乡

  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声显得手忙脚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看见狗吠就变成的像“白痴”一样。

  这些都是知识问题,智力是指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乡下人不识字,但是不能说乡下人没有识字的能力。但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乡下人不识字,是否是因为他们并不像城里人一样有识字的需求?

  文字在并不是好的交流工具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与人传情达意的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字始于“结绳记事”,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所以找了一些东西来代话。但代话就难免会由于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为了减少误会,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文法和用词。但在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就可以不太注意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作为传情达意的补充,我们可以用手指着自己而在话里省去一个我,但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事实上,语言和文字都是用来表达象征体系,所谓象征就是多数人共同认可的意义,比如某一事物或动作要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除了表情、体态辅助传情达意之外,语言的阴阳顿挫、高低起伏同样包含了很多的情感色彩,而这是文字所无法具备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小范围,人与人能够面对面直接接触的社会,既然可以用语言当面说明白,也就没必要再用文字来传达他们的感情和意思。

  要构建起一套语言的象征体系也并不容易,“苹果”“大伯”“高兴”“生气”这些词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这需要在社群成员共同的经验之上才确定这些词的含义。然而群体越大,成员所有的经验就越复杂,构建象征体系的共同基础也就越有限,于是语言也就趋向于简单化。因此我们发现在方言中,不会出现像宪政、民主、遥感这样的词汇,因为当地的村民并没有这方面的共同经验,也就无法构建这些词的象征体系。

  从另一个方面说,在我们一个社群所用的通用语言之外,也会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比如说所谓的“行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所以不会懂得。以前在我们的大学寝室中就流行只有我们能懂的“狗”文化,在我们宿舍之外,你这样称呼别人可能会被打,但在我们宿舍“狗”却是一个兄弟昵称。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必推行文字下乡,而只是要认识到: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不是因为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使得他们没有采取这种在传情达意有缺陷的交流工具。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着不受生理反应的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的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今昔之隔,而今昔知识的桥梁,便是记忆。

  动物虽然也有记忆,但他们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而我们人类却形成了“词”的象征体系,我们知道了“苹果”“大伯”“高兴”这些词指代的是什么意思。记忆这使得人类当前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人的当前正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人当前的生活包含着过去传下来的方法,所以说人是凭借记忆而传承着。

  人不像动物,动物只能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不能传递给同类。而人类因为有了象征体系和抽象能力,可以使经验在个体之间传递,下代人学习上代人传下来的方法,而上代人那套已有的方式,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积累。

  这种共同的社会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如果没有了象征体系,也就没有了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在时间中积累,我们就会变为没有文化的动物,没有文化的动物就是以本能来应付生活。

  平时我们会看到和接触到很多东西,但是哪些东西会进入我们的象征体系,或者说我们视线的焦点会停留在哪些事物上,这是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对于和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是实用性的,是为了生活。

  乡土社会和现代城市不同,在这里上下代的生活是非常同质化的,社会已经定型,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每一代人的生活就像是重复放映同一部影片。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按部就班不怕忘记什么。所以说在这样的社会里,记忆都是显得多余的,人们用不着身份证、通讯录,即便村子里有好多“王大哥”,人们也绝不会认错。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时代的经验。当一个年轻人碰上生活问题,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只是他先走你,后走而已。时间并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口口相传,哪里用得着文字?

  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它不会诞生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亲密接触的乡土社会,对于反复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认不得,而是没有这个生活的需要。

  第四章 差序格局

  在很多人看来,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比如说“各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爱占小便宜,不爱管闲事,以及现在频频被人指摘的腐败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私”。

  这些所谓的“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群、己的界限怎样去划分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自然和现代西方的划分方法不同。如果把西方社会比作是一捆柴,那么每个家庭就是一根一根的柴,虽然大家捆在一起,但是每一根还是能够分得很清楚。在西方人眼中,家庭的概念很明确,就是指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但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的语境当中,“家”这个字可以说是最能收放自如的,“家里的”可以只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子侄一大批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家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比作是由一块块儿丢入水面上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来组成的,亲属关系就和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差不多。每个圆的中心都是我们自己,然后散播出一张关系网,势力大的个人圈子就大,别人也会向你靠拢,你的亲戚朋就多。可如果你穷困潦倒,你的亲戚巴不得和你脱开干系,你形成的圈子就会很小。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才别有感触。

  西洋社会不太有人情冷热的问题,即便是抚养孩子、赡养父母这样的人情事,他们也都当作是权力义务问题。

  中国传统十分讲伦理,这个“伦”字就是差别、次序的意思。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比如说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男女等,都是有一个等级次序先后。

  在这种富有伸缩性的网络中,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这个“己”是自我主义,也就是一切价值都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这个“已”也不是咬住自己的价值不放,而是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伸缩性,孔子主张道德的范围依需要而扩大或缩小。如果只着眼自己,就成了死心眼儿的杨朱,如果一放而不可收,便就成了天下大同的墨子或耶稣。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就是差序格局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都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破坏外面,向内看都可以说是公的。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在这样的模式下,你说他是“私”的,他不会承认,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说为了家,家在她看来就是公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人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乡土中国》 5-7章 读书笔记

  在第四章里面费孝通提到了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一种网络型的人际关系形态,反映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但在这一章里面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说差距格局的起点是人的私心,那么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应该形成这种人际关系格局,即便是外国人也肯定会有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牺牲群体的利益到时候。或者这么说:为什么外国人没有形成像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么明显的差序格局,是什么阻碍了外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蔓延的人际关系趋势?

  答案有可能是基督教或者是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基督教思想类似于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对所有的人的爱都一样,不分远近亲疏。所以费孝通说墨子、耶稣和孔子比起来,关系向外推的时候一放就收不回来,而儒家的“伦”理却能够把关系收缩自如。但恰恰因为基督教中平等、互爱的思想,教导你把所有人都当成兄弟姐妹来看待,这就阻挡了差序格局中关系次序的扩散。

  第五章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是指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老把西方社会称之为团体格局,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之为差序格局,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让我先举个例子说明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桃应问孟子:“舜贵为天子,如果他的父亲杀了人,他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舜应该抛弃天子的位置带父亲逃跑。”

  在团体道德中,天子犯法应当与庶民同罪,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但在私人道德下,一切要看所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也可以将中国传统的私人道德看成是双重标准,如果别人贪污,我们总是痛恨的要死,但等到自己贪污时,却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1、团体道德成因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而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神对信徒的关系来比喻,西方的社会道德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宗教道德,宗教就是团体的象征。在这种观念下,每个信徒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神会为每个人主持公道。

  但神毕竟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执行神的意念的时,还需要有一个实在的代理者,那就是牧师群体。在这样的思想框架下,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国家取代了神的地位,政府取代了牧师群体,团体格局下的组织形式改变了,原来中的团体道德体系也演变成了现代权利和义务的观念。

  神和国家一样,其存在都是为了保护人们的权利,因此代理者不能违反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否则就会失去代理的资格。

  2、私人道德成因

  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作为中心的网络,关系都是从“己”推出去的,那么道德要求自然就是“克己”了。在推出去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就是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就是“孝”和“弟”。另外一条路线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孝、弟、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在我们的传统道德系统中,并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那种不分差别的“爱”的观念。孔子提到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仁”,这好像是一个团体道德概念。但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当孔子当去阐述“仁”的时候,孔子仍然是回到了个人道德要求中。同样,私人关系中的“团体”也缺乏具体性,与“仁”相配的是“天下”的观念,但何为“天下”?又要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中。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一切普遍的标准,一定要先问清楚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人都是相同的,但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齐物论”,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所以墨子的“爱无差等”和儒家强调的人伦差序,是相矛盾的两种道德观念。

  第六章 家族

  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父母-孩子)指的是它的结构,生育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这个角度来说,抚育孩子的目的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因此家庭的功能是暂时性的,它不像国家、学校这样的社群功能是长期性的。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夫妇之间的合作都不可能因儿女的成长而结束,所以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还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妻之间还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指亲子两代,家这个社群可以依据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而且结构上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的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这方面的路线可以扩的很大,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称为五世同堂。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做氏族。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而为了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两代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家必须是延绵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具有了长期性。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家庭的力量,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后就离开这团体。而在乡土社会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而且主轴和配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因为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我所指的感情就是和纪律相对照的。因此在中国家庭里有家法,夫妻要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要讲究负责和服从,而这些都是事业社群的纪律特点。

  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书香门第,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在乡土社会中,男子下地干活回家吃饭后,不会常留在家里守着老婆,这会被认为没出息。茶馆、烟铺甚至是街头巷口,往往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总之是:有事儿在外,没事也在外。

  在家庭内,夫妇之间往往没什么话,只是在分工上的合作,乡下人的感情生活确实要比西方社会淡漠很多。而有说有笑的情景,只是出现在同性别同年龄的社群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费老看来是由于社群把生育之外的很多功能拉入到社群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不像西洋人那样在表面上流露,正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所养成的性格。

  第七章 男女有别

  上面我们说到了家庭在乡土社会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事业社群必须会讲究纪律,而纪律会排斥感情。这一章我们从社会文化结构上分析为什么传统社会是排斥感情的。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感情?社会学在看待感情的时候,总是把喜、怒、哀、乐放到人际关系当中。感情是一种刺激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激动。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不断重复而变得固定的话,那么就不会引发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会带着强烈的感情。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有的关系。

  而传统社会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要避免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上章我们也说过纪律是排斥感情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靠感情,而是靠了解。所谓了解,是只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通过熟悉而产生亲密感。亲密感和激动性的感情不同,亲密感是契洽的,可以发生持续作用。

  两种文化模式

  《西方陆沉论》里曾提到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亚普罗式的,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要接受他,安于其位,维持它。另一种文化是浮士德式的,认为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如果没有阻碍,那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啊。活着就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我们可以发现: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相互熟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组成了一个非常亲密的团体。因为村子不大,又比较孤立,所以空间不会成为各人相互了解的阻碍。又因为乡土社会两代人的生活模式固定,年长的人可以充分了解年轻人,所以在年龄上、时间上也不会分化出鸿沟。

  那么阻碍人们充分了解的就只剩一个要素,那就是男女的生理差别。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的目的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是基于异,并非基于同。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得充分了解,那便会产生感情的激动,会引起变化,是一种浮士德式的企图。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