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2-09-20  |   格式:DOC  |   分类: 中小学专区 > 小学学习方法
摘要: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做手工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自己所  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2、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大致情况说清楚。说的时  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 ...(全文共:43926字)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做手工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自己所

  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2、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大致情况说清楚。说的时

  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达到口语训练和别人交流的目的。

  3、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

  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4、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

  态度和语言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自己所说的、

  所想的写下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2、揭示口语交际的内容:做手工。

  二、准备玩具。

  1、请准备了材料的孩子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

  2、请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做自己喜欢的玩具。

  3、在做玩具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识所用的材料,记住步骤。并想想做的时候是否遇到

  了困难,以及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三、分小组交流。

  1、以 4 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要求有:

  (1)你喜欢或制作的玩具是什么?

  (2)它是什么样子的?

  (3)它好在哪里?

  (4)如果是自己做的,那么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情?

  (5)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2、各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老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四、各小组请部分同学汇报。

  1、请部分同学汇报交流。

  2、老师和同学注意倾听。特别是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条理、完整、通顺地表达。

  3、其他同学倾听。让其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五、把你刚才交流的内容试着写下来。

  1、学生动手写。

  2、老师巡视指导。

  六、成果展示。

  1、请完成的孩子自己读一读,看看自己写得是否通顺。

  2、请部分写得好的孩子到讲台上朗读,老师注意相机引导写得不够通顺和不太好的句子,

  并让其他同学学着修改修改。

  3、请同学们再一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七、总结。

  语文园地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让学生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3、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4、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准备自己要展示的字、词、句卡片。

  课时分配:一课时

  第 1 课时

  一、展示引入。

  1、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认识的字、词、句都有哪些?

  2、请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认识的字、词、句。

  二、展示台

  1、课件展示:

  白云乌云朝霞晚霞

  雨点霜冻雪花冰雹

  小溪河流湖泊海洋

  2、请孩子们好好读读,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

  3、你还搜集了同类的其他词语吗?请同学们补充。

  4、出示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词语:

  含苞欲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色满园

  5、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把它补充在书的旁边。

  6、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请孩子们读一读,记一记。

  (2)找一找我们学过的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三、日积月累。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1 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1

  2、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

  了。“钓”字里面有个点。

  3、“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4、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5、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

  6、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 p43,自己读读,看谁能把诗歌读

  流利?

  7、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稚、侧、纶、莓”。)谁会

  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领读)

  8、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读得真

  准!

  9、“稚”和“侧”这两个字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师范写。

  10、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遍,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个别读。

  1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一行有 7 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 2/2/3。所以我们朗

  36

  读时字音要准确,停顿节奏也要准确。

  12、大家都陶醉在了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

  诗。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高鼎

  单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我爱阅读。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阅读《王二小》。

  2、学学讲《王二小》的故事。

  3、请孩子们讲讲同类的其他故事。

  4、请孩子们多读课外书。

  五、孩子们说收获。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 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 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 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XXX省XXX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XXX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第9课XXX奇石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XXX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XXX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XXX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XXX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XXX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XXX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XXX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XXX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XXX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XXX介绍的视频。(其中有XXX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XXX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XXX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XXX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XXX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XXX奇石?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细品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2至第5自然段。

  2.边读边想:如果我们全班都去了XXX,你会在哪块石头前面给自己留影。

  一.观摩XXX奇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腾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齐读,说一说这句话哪里写得最有

  趣?

  2.释义双引号:出示双引号的有关作

  用解释,说一说这两处的双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处表示特殊含义,第二处表示特定称谓)

  3.表演读:学一学猴子的样子,上台表演。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1.同桌之间相互读读。

  2.情景表演:一生表演游客,一生当仙人,想象仙人会说些什么?

  3.读出感叹号:能用你的朗读声读出感叹号的语气

  吗?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学习“比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手法)

  2.出示课文插图,男女生赛读。

  二.想象XXX奇石

  1.学习比喻和拟人写法:这么美的奇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出来的?

  2.学习谋篇布局:

  出示三处XXX奇石的句子,进行对比:

  如果把这三个句子都放在每一

  段的第一句话,这样好吗?为什么?

  就说“仙桃石”吧。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3.仿写奇石:选择“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的一种进行仿写。

  三.教师小结是啊,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奇石的千姿百态,也让我们在欣赏中看到了语文独特的语言。

  拓展延伸,回首奇石

  当当导游

  现在如果你是导游,看到这些美丽的奇石,你会怎么跟游客介绍呢?

  一.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

  10《日月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茂盛、名胜古迹、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产生热爱宝岛XXX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难点:

  产生热爱宝岛XXX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XXX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XXX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XXX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二、初步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三、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四、读议。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

  五、交流。

  (一)日月潭的位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______________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XXX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二)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六、作业设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

  2、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

  3、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卡片: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二、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朗读。

  1、指导读文: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四、阅读并思考。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突出“风光秀丽”)

  ②日月潭吸引了谁?(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突出“许许多多”)

  3、配乐朗读全文。

  五、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XXX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

  11.葡萄沟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XXX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品种多,味道甜,葡萄干也色鲜味甜,而且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让学生充分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感悟并积累好词佳句,理解“梯田”“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阴房”等词的意思。

  4.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2. 你能从地图中找出XXX吗?

  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新疆XXX的葡萄沟去游览一番,好吗?

  这就是新疆XXX的葡萄沟,葡萄沟图片想去的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让我们一起用热情的声音来呼唤这个让我们向往的地方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 初读课文,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词

  想知道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吗?请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教师借助互联网搜索,制成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己指读生字,并说出怎样记住的这个字;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会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识字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学会的生字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还会在教师的鼓励和激发下,变成可贵的学习动力。)

  课件出示词语:分组读;男女生接读。

  3.读了课文,你觉得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葡萄沟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板书: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

  葡萄干有名。

  (三)精读感悟

  1.体会葡萄沟物产丰富

  (1)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抽读;齐读。)

  (2)利用互联网搜索图片,学生认识实物。

  人们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学生赛读)葡萄沟有这么多的水果,让我们大声地夸一夸葡萄沟(学生齐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体会景美、人美

  (1)这么惹人喜爱的葡萄种在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呢?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枝叶长得很茂密?用“茂密”造句。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当你来到葡萄沟,来到这茂密的枝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你会有什么感觉?(凉快、惬意)多美呀!请同学们带着凉快、惬意的感觉,美美地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吧!

  (3)如此茂盛的枝叶结出了怎样的葡萄呢?学生各抒己见。

  借助互联网搜索图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用词造句。

  谁能把葡萄的美读出来?(学生赛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正捧着那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老师仿佛正捧着那五光十色的葡萄,这么美的葡萄你想吃吗?(想)你们的愿望肯定会实现的,因为——(指名学生接读)

  你从文中哪些词感到老乡的热情好客?

  理解“准会”和“吃个够”的意思。

  让我们再一次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吧!(女生齐读)

  葡萄沟不仅景美,人更美,让我们由衷地夸一夸葡萄沟吧!(学生齐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体会葡萄干有名

  葡萄沟的葡萄这么多,吃不完怎么办呢?(制成葡萄干)

  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谁愿意做葡萄干的推销员,用生动的话语来打动每位顾客.?(学生自主发挥)

  葡萄沟的葡萄干既鲜又甜,让我们用甜甜的语气再夸一夸葡萄沟吧!(学生齐赞: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总结延伸:

  其实,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个好地方,那里牛羊成群,瓜果遍地,相信同学们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到美丽的新疆去看看,到美丽的葡萄沟去看看。

  (五)书写生字

  1.观字议字

  请同学们看着我会写中的生字,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四个上下结构的字:吾、杏、季、留

  两个上中下结构的字:密、蜜(疏密匀称)

  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坡、搭、摘、沟(左窄右宽)钉、够(左右等分)

  2.按分类书写

  (六)作业

  回家当一次小导游,把葡萄沟这个好地方介绍给你爸妈。

  板书设计:

  盛产水果

  葡萄沟 景色美丽 真是个好地方

  老乡热情

  葡萄干有名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昌、铺、调、硬。并能学习这种方法认识生活中的

  生字。

  2、教育学生认识比喻句,了解比喻句的特点,学习使用比喻句。

  3、让学生学会联系句子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使用词语。

  4、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5、学习“我的发现”,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分类。

  6、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

  7、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昌、铺、调、硬。

  2、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3、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课件

  学生:准备一张火车票或其他车票。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昌、铺、调、硬。并能学习这种方法认识生活中的

  生字。

  2、教育学生认识比喻句,了解比喻句的特点,学习使用比喻句。

  3、让学生学会联系句子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使用词语。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昌、铺、调、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你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里认识的?

  2、孩子们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

  3、引入新课。

  二、识字加油站。

  1、观察大屏幕上的车票,说说上面有哪些不认识的字。

  2、认识上面的生字:昌、铺、调、硬。

  3、读生字:同桌读、抽生读。

  4、拿出课前准备的车票,和同桌一起看看上面还有哪些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一认。

  5、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认识新字。

  三、字词句运用。

  1、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像什么?说一说。

  2、试着说一说。

  3、学习句子:

  (1)弟弟的鞋像鸟窝。

  (2)爸爸的鞋像小船。

  4、读词语:

  柳条云朵枫叶椅子路灯胡子

  5、你能用刚才那样的句子也说说上面这些物体吗?

  6、学生全班交流。

  (1)柳条像姑娘的发丝。

  (2)云朵像羊。

  (3)枫叶像邮票。

  7、师:你有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8、读句子,理解句子里词语的意思。

  隐蔽:即隐藏,这里指小灰兔藏在草丛里面。

  烦恼:困难,拿不定主意,心烦。

  流连忘返:这里指山水像画一样美,让人流连其中,舍不得返回。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你们遇到过有事外出,但家里有没人的情况吗?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

  揭示新课:学写留言条

  二、学习留言条。

  1、阅读留言条。

  留言条

  妈妈:

  外婆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就不在家吃饭了。外婆还要给你们带些好吃的,晚饭您少做

  点儿菜。

  小新

  11 月 4 日中午

  2、看看留言条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写?

  3、重点部分是正文,想想正文应该怎么写?

  三、学写留言条。

  1、从下面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张留言条。

  (1)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

  (2)通知小芳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2、学生写留言条。

  3、分小组交流留言条。

  4、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写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我的发现”,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分类。

  2、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

  3、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二、我的发现。

  1、请孩子们自由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同桌互相交流,想想还有其他颜色吗?

  4、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名句:

  (1)XXX山水甲天下。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五岳归来不看山,XXX归来不看岳。

  2、自由读一读,不会读的字拼拼音。

  3、看谁能熟读成诵。

  4、想一想:还有哪些描写风景名胜的名言警句。

  5、搜集描写风景名胜的名言锦句。

  四、我爱阅读。

  1、请孩子们自由阅读画家乡。

  2、自由读,想一想:

  (1)文中讲了哪些同学的家乡?

  (2)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3)他们的家乡都有些什么特点?

  3、请同学汇报。

  4、你觉得阅读的乐趣在哪?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12课《坐井观天》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

  (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和()争论()

  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

  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

  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

  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

  (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读好“一百多里”。

  (四)研读第二次对

  话,争论的要点

  1.理解小鸟的观点

  1)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它都没有看到天的尽头,这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无边无际)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无边无际?

  2)天如此无边无际,怪不得…….

  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集体读,再次回顾。

  教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想想小鸟会()地说。

  评价读中感受小鸟的自信、诚恳……

  2.理解青蛙的观点。

  1)理解“大话”:“大话”是什么话?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2)青蛙问小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它其实想说的的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感受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感受“!”和“?”的变化。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听了青蛙的话,你心里一定有了问题了。(预设:青蛙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5)探究青蛙的观点的形成原因

  问得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启发学生想办法获得青蛙的“体验”。或者自己引导

  A抬头看看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片,但是再把纸卷成筒状看看天花板?你又看到了什么?)

  B再观察一下课本插图中青蛙所处的位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青蛙的话,读好“!”和“?”

  3.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次对话。

  四.写字:沿抬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续遍故事。

  3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第三次对话,理解青蛙和小鸟各自“笑”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词卡

  教学过程:

  一、识字,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

  识字:信给信组词,了解“信”的意思。再用字理识字法观察信字的部件构造,记住“信”字,比如说:要“言”而有信;比如说“信”就是把要说的话,把语言写到纸上,传递给别人……

  2.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2.3.4.5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2)同桌分角色朗读,讨论一下小鸟和青蛙各自在笑什么。

  3)反馈:

  预设: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次对话,关注生生评价。

  三、提炼“坐井观天”的寓意

  引:课文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到底是谁弄错了?

  (1)青蛙错在哪里?

  预设:错在自己呆在井底,不跳出来看看,就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天就井口那么小……错在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观察天……坐在井里看天……

  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同时它也在批评一类人,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什么样的人呢?(…….批评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回顾: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拓展

  出示课堂小练笔: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终于跳出了井口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4)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

  预设: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我懂得了要多学知识才能见识广……

  小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四、写字。

  第13课寒号鸟

  教学内容: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四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范例讲故事,学生回家也把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讲给父母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方法:

  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揭题。(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主人公“寒号鸟”。(教师出示第2张有寒号鸟样子的幻灯片)并介绍:传说这种鸟经常在冬天的晚上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寒号鸟的样子,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

  2.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读书学习很认真,这时候老师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后互评并纠正)

  (2)(教师出示第3张有词语的幻灯片)指名学生读一读词语:石崖、垒巢、懒惰、寒冬、吵闹、厉害、悲哀、腊月、狮子、寒号鸟、伸伸腰、缝隙、大雪纷飞、得过且过、冻得打哆嗦。(学生读词语后互相交流评点)

  (3)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a.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b.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教师出示第4张第一自然段句子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句子体会意思: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冬天快要到来的自然环境。(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2~5自然段。

  a.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b.检查(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抓“太阳暖和,正好睡觉”体会寒号鸟懒惰。

  c.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d.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后半部分内容指导学习)

  (2)喜鹊怎么劝告?(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教师结合喜鹊劝告的话语指导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是怎样再次劝告寒号鸟的?现在天气(),你看我(),你却(),()

  e.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鹊劝告寒号鸟,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语句。(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f.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交流。

  3、学习6~8自然段。

  a.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b.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教师出示第6张幻灯片)讨论交流: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喜鹊第二次劝告寒号鸟:“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真啰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4)想象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的结果会怎样?

  c.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d.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教师点拨要点: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你想对寒号鸟说一些什么?指导读好语句:寒号鸟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最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教师出示第7张前面的幻灯片的内容朗读)

  f.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的道理用明日歌展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适时做,明日不待我。万事待明日,明日能几何?只有努力做,才不负日月。(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故事一:第二天喜鹊在枝头邻居寒号鸟,却发现邻居已经在严寒的夜晚冻死了,喜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喜鹊的话里可以用上如果、假如等词。)

  2、(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讲解故事二:如果寒号鸟接受了喜鹊的第二次劝告,在那个晴天垒巢了,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续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11--16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范例: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人们叫它“寒号鸟”。寒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到处卖弄自己的羽毛,看到别人干活,反而嘲笑。

  好多好心的鸟儿提醒它说:“快垒个窝吧!不然冬天来了,怎么过呀!”寒号鸟说:“冬天还早呢,着什么急!”

  冬天眨眼就要到了。鸟儿们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寒风里,冻得发抖。它在山脚下找了一条缝,就把这条缝当做自己的窝。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喜鹊。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找回来一些枯枝、棉絮,给它的窝添加铺盖,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觉。

  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停了,太阳很暖和。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晚上又来临了,寒号鸟又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就这样重复了几个晚上,大雪突然降临,鸟儿们奇怪寒号鸟怎么不发出叫声呢?原来,寒号鸟早就被冻死了!

  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1、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2、向父母说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3、(1)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故事。

  教学方法

  本堂课教师用“复习导入——朗读感悟——归纳概括——拓展应用——生成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充分利用百度搜索,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理解文本,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在自己的“地盘”做主,学有所得,乐在其中。这样不仅构建了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教学要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生字宝宝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可不要让生字宝宝失望哦!下面老师就来检查检查大家生字掌握的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葫芦、哇、藤、邻居、蚜虫、奇怪、盯着、自言自语。开火车朗读。同学们字词的掌握情况非常好,葫芦宝宝也很开心。(教师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使他们信心和激情满满。)

  2.师:那么,谁能用书中的话说说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样的?

  细长的葫芦藤上有什么呢?花谢以后,又会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相机板书: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老师手中就有个小葫芦。(出示实物葫芦。)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那么我们就用喜欢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段。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真的很喜欢这些小葫芦。同学们,小葫芦这么可爱,种葫芦的人特别喜欢它们,可最后他得到小葫芦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接着学习。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