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王渔洋诗词|王渔洋纪念馆观后感

2020-05-20  |   格式:DOC  |   分类: 综合文稿 > 其他
摘要:  王士禛纪念馆的文物古迹,主要涉及明清时期新城王氏家族的三位重要历史人物。第一位是王重光(公元1502~1558年),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举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后守卫大同、上谷。明万历年间,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贵 ...(全文共:4006字)

  王士禛纪念馆的文物古迹,主要涉及明清时期新城王氏家族的三位重要历史人物。第一位是王重光(公元1502~1558年),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举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XXX关税,后守卫大同、上谷。明万历年间,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XXX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两道。时值XXX重修紫禁城三殿,王重光奉命在XXX采办木材,在调查堪采时,触瘴气而卒。紫禁城三殿竣工后,明神宗赐王重光“忠勤可悯”扁额,追赠为太仆寺少卿。XXX、桓台两地分别建忠勤祠以祀之。第二位是王象乾(公元1546~1630年),字子廓,号霁宇,王重光的长孙。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83岁时,明崇祯帝特旨边疆视师,死后赠太师。第三位是王士禛(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17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皆名列第一。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中举,四年后中进士。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始任XXX推官,五年后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任刑部尚书,同年在捐纳通判王五逞凶致人毙命案中,被清廷以失察错审为由革职回家乡新城定居。王士禛长于诗赋,创立“神韵说”,力主革除旧诗流弊,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和含蓄,终成诗坛一代宗师。一生著述多达50多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精华录》、《渔洋文略》、《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诗话》、《感旧集》等。

  参观王士禛纪念馆,尤其需要多加留意的有几处“亮点”。

  一看明清建筑群风格。建筑是人类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积淀。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那些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建筑,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缩写和物化。桓台县是建筑之乡,其建筑业源远流长,这些古建筑群充分展示了桓台工匠的高超技艺。

  忠勤祠是为祭祀王重光所建,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堂、后堂、东西厢房及大门影壁,整个建筑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堂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次年落成,正堂有5楹,居中3楹左右各出一厦,使正堂平面呈凸形。全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台梁造型,砖木结构,瓴瓦起脊,木檐单椽,重梁重檩,古色古香,古朴典雅。明末清初祠盛时占地30多亩,有应台、制门、碑亭等。碑碣林立,松柏参天,肃穆庄严。进制门,有甬首通大门,甬道旁各建有碑亭两座,进大门便是正厅。现院内有数百年雌雄古桧两株。后堂三间,形制与正堂相仿,略小,始建于明崇祯初,是为王重光的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增建的司马祠。祠东又分3个跨院,其中后跨院有接官厅3间,用来接待二、八月致祭的政府官员。中跨院与后跨院仅有一道花墙相隔,墙中有月洞门可通,整个祠院布局合理。

  四世宫保坊是明神宗特许为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国有功而建的,始建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亦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拱门上镌刻的“四世宫保”4字,传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牌坊砖石结构,其形似宫殿,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于一体,以造型精美、气势雄伟、工艺精妙、古朴典雅著称于世。

  王渔洋故居又名西城别墅,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王渔洋在其曾祖父王之垣的XXX园故居增葺修缮而成。原主体建筑为四进院落,规模庞大,厅房木柱卷檐,雕花门窗,院内有假山、鱼池、亭楼,茂林修竹,布局合理。渔洋祠堂位于故居以南,系王渔洋去世后后人为其所修。祠堂原有大门一座,门前石狮二尊,院内植松柏。正厅5间,左侧有侧厅3间,祠院占地面积900平方米。至清末王氏家族衰落,其别墅园产渐落冯氏,渔洋祠东邻遂为冯氏住宅。1984年,渔洋祠与冯氏住宅作为一组清代建筑群体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看碑碣、石刻艺术珍品。忠勤祠碑碣石刻琳琅满目,有小碑林之称。新城忠勤祠始建时,王氏家族鼎盛,仅王重光的儿孙辈就有进士23人,其中京、外官五品以上者19人,官至二品者3人,被视为“江北青箱”、“齐鲁望族”,名门贵胄纷纷为王重光及其家族撰写赞扬之词。王氏家族将其中颂文赞语、传记、墓志、铭文等镌刻在石碑上,或立于王氏碑廊院内,或列于正堂,以垂芳名。现忠勤祠有文字碑碣185余件。其中,镶嵌于正堂石碣85块。忠勤祠碑碣石刻分为集字石刻和非集字石刻。非集字石刻是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如邢侗、董其昌、焦竑、申时行、祝允明等亲笔所书,其中邢侗的《王氏大槐记》、董其昌的《草诀歌》、祝允明的《自书诗》等堪称石刻艺术瑰宝。集字石刻系王氏家族从明代以前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墨宝中以文选字,集字而成,然后摩勒上石,再请江南高手精工刻成。因摩勒水平颇高,同样具有艺术价值。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