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材料汇编(4篇)

2024-05-10  |   格式:DOC  |   分类: 机关公文 > 机关材料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材料汇编(4篇)目录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坚持” 3.着力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4.新时代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各级党委必须牢牢 ...(全文共:12727字)

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坚持”

3.着力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4.新时代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各级党委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的领导下,成功治理了舆论乱象丛生、意识形态领导权弱化等问题。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确立了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从制度层面解决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为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组织和实践建设。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方法建设,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素属性、结构和特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体现最新成果的指导。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制度。强调用强大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来引领社会思潮。通过批判、整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

健全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先后颁布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涵盖了在意识形态领导的过程中由谁问责、问谁的责、问什么责及如何问责。具体来讲,第一,由谁问责。它指的是问责的主体是谁,问责的主体必然是授权和监督的主体。这就决定了问责主体绝对不是单一的。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意识形态领导权既是由人民授权给党组织的一种权力,也是由最高党组织授权给低一级党组织和个人的权力。各级党委和党组构成了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同时也是被问责的对象,因为权责是一致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一系列问责办法、条例的公布,逐步明确了上级党委和党组织构成下级党委和党组织问责的主体,诚然,同级的人大和司法也发挥着监督问责的作用。第二,问谁的责。它指的是问责的具体对象。相对于问责的主体,问责的对象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明确“全面领导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来明确和划分意识形态领导者、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具体责任。第三,问什么责。它指的是问责的范围。有权必有责,作为一种权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责任范围。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明确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责任范围,一是要保持同党中央一致,坚持“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敢于和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当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负责人要敢于和善于引领社会舆论,唱响主旋律。三是要畅通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有责任畅通上级、同级和下级的意识形态部门联系机制,为科学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保障。第四,如何问责。它指的是问责的举措和程序。问责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依法依规来问责。进入新时代以来,强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问责、科学问责成为意识形态问责的行为指南。

创新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

多次强调意识形态的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意识形态领导的方式,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第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在教育的目标上,强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教育的方式上,强调“三全育人”;在教育的方法上,强调“六要八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上,强调“大中小一体化”;在教育的协调上,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统一协调。第二,净化网络空间,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传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生态。一方面严厉规范网络,一方面利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网络成为宣传主导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渠道。第三,借助新型媒体,创新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元宇宙等新型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用新型技术创新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不断把新技术融入意识形态领导的方式当中来,从而达到精准引领和亲和引领的目的。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针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总结为“六个坚持”。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的结晶,“六个坚持”不仅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

一、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XXX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并提出明确要求:“党管媒体,不能说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党管媒体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个领导不是‘隔靴搔痒式’领导,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让党管媒体的原则被架空。”不仅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推动形成了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推动着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性巨变。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

《共产党宣言》表明,真正的社会革命都是意识形态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科学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关系中,确保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使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遵循。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识。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②这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相统一,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同时,还在多个场合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确立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和主管主办、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领导干部有没有责任心、能不能真正负起责任是决定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特别重视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他明确指出了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巨大危害性:“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要求“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只有重视了和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自己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被边缘化。进入新时代,要求各级党委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推动全党增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随着党中央陆续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党内法规,并坚持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问责力度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已成为全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实现坚持正面宣传和批判错误言行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在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诞生的,也是在继续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坚决批判错误言行,在实现对立统一、立破并举中建立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的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强调,“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明确提出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重要原则。面对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形势,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立破并举。既要多措并举,唱响主旋律,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又要科学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打赢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反击战,不断开辟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五、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多措并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在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同时,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通过大力加强意识形态队伍、阵地、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来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坚决纠偏纠错、拨乱反正,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一次将其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并要求全党长期坚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的带领下,党员干部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抓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六、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现弘扬斗争精神和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相统一

意识形态不是与世无争的纯学术研究,坚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同时,意识形态工作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必须解决好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党员干部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是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随之突显。要求全党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一次次提醒全党同志要直面本领恐慌问题,下决心、动真格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是重要的执政能力、执政本领之一,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只有大力加强以思想辨别力、错误批判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话语支配力、实践推动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做到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既打赢意识形态反击战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真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着力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当前,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形势,按照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我们需要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上下功夫,确保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一、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识别能力

意识形态风险是具体的,具有清晰的识别度。正确识别意识形态风险,是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前提。

把握意识形态风险的特殊性。意识形态风险首先是一种政治风险,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种风险最终是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威胁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威胁。其次,意识形态风险的突出危害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政治心理,煽动性强,有些人容易被简单、偏激的思想蛊惑,成为所谓“意见领袖”和别有用心之人操纵舆论、牟取利益的工具,严重戕害社会政治信任。因此,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XXX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辨识能力,及时发现处置,坚决抵制负面的、极端的、有害的思想搞乱人心。

在宣传舆论领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根本性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宣传舆论领域必须讲政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切实坚定理论自信,不能被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和噪音所蛊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长期跟踪、系统研究非主流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一些非主流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来源。提高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能力,必须对这些非主流社会意识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研究,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严防意识形态风险干扰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秩序,我们要系统把握思想舆论领域的基本情况,准确判断各种非主流社会意识的状况,对意识形态风险可能出现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等了然于胸。

二、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评估能力

意识形态风险表现各异,实事求是地研判意识形态风险的可能性,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办法,这就对意识形态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握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意识形态风险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提前预判,及时部署,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比如,意识形态风险一般都与社会热点相关,或者出现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或者与某些特定议题、突发事件相勾连。此外,在传播渠道上,意识形态风险往往是境内外互动的结果。

把握重点网络舆情的走向。网络舆情是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的温床。网络舆情整体呈“点多面广”的特征,即产生舆情的点比较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重点应对可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威胁政治安全的舆情。近年来,舆情事件泛意识形态化解读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没有意识形态指向的舆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因此,要特别注意一些可能被炒作的舆情,要第一时间发现,全程跟踪,高效处置,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正确划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是评估意识形态风险时需要正确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强调“: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所以,既要防止学术问题政治化,又要防止打着学术的旗号攻击和戕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VIP免费下载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31998589@qq.com   微信:skillupvip
【Word文档】 下载文档

折扣价5.99米
(原价13.99米)
扫码下载这份完美排版的文档

如遇卡顿,请刷新页面     VIP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7X24小时在线客服

微笑上岗易处多,消气降火不罗嗦

擅长领域